关闭
贵州清镇: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清镇路径”
发表时间:2019-06-11来源:清镇文明办

  自2018年8月入选全国50个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县以来,贵州清镇以打造“诚信清镇·志愿之城”为目标,重点在组织保障、资源盘活、实践项目等方面狠下功夫,初步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清镇路径”,打通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截止目前,打造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乡(镇)级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6个、村(居)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222个,其中示范点32个。

  组织保障强化“三个到位”。牢牢压实市、乡、村三级党组织的主体责任,积极探索文明实践运行机制,着力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组织保障体系。一是责任到位。明确市、乡、村三级党组织一把手负总责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组织体系,强化了党的领导。市委书记在市委常委会会议、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会议等会议上研究部署、听取汇报、推动落实。市委相关领导深入乡镇、村(居)进行调研指导5次,解决问题20余个。乡(镇、社区)党委书记亲自谋划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及“一所一特色、一站一亮点”;村党支部书将实践活动与各项村务党务及党政中心工作进行有机结合,解决百姓参与问题,形成市、乡、村“三级书记”抓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工作格局。二是队伍到位。整合贵州(清镇)职教城院校等社会资源参与志愿服务,依托清镇市志愿服务平台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平台,搭建网上志愿服务组织架构,做好志愿者、志愿服务团队的网上注册、岗位发布、项目认领、管理记录等工作,着力壮大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建立市、乡、村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体系。目前,已成立志愿服务总队1支、大队61支、小队222支;注册志愿者6.5万人,通过实名认证5.7万人;志愿服务组织215个、志愿服务站点135个。三是制度到位。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召开3次联席会议,研究人、财、物保障及工作运行、实践活动、阵地建设等有关问题。建立督察指导制度,开展现场观摩2次、督察指导20余次,观摩示范点阵地建设,督察指导开展活动情况,形成了比、学、赶、超氛围。完善奖励激励机制,对志愿者实行志愿积分和服务人员的诚信积分进行加分奖励,可用于增加志愿者和诚信个人的加星晋级,对工作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及时选树表彰,增强志愿者自豪感荣誉感,激励广大志愿者、干部、群众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建立资金保障制度,本级财政预算200万元,并争取中央、省、市资金492万元,用于阵地建设、平台建设、项目策划、实践活动,着力打造“保障+激励”型的服务工作体系。建立“四单制”,根据阶段性学习宣传教育重点和群众现实需要,及时研究推出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文明实践项目“菜单”,推行群众“点单”、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派单”、相关服务单位(志愿团队)“接单”服务,有效对接供需,解决有效供给不足、供需错位等问题,目前,共策划60余个主题内容丰富的市级文明实践服务项目清单,通过竞赛征集到志愿服务项目作品85个。

  整合盘活资源构建“三个平台”。着力整合市、乡、村公共服务资源,点线面结合,在统筹调配、盘活激活、联通共享上下功夫,做到群众聚集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一是点上深化建平台。依托贵阳市体育文化公园、乡镇精神文明中心、村级综合楼,分别建设文明实践中心、乡镇实践所、村级实践站,同时,围绕“群众”需求,基层站所把阵地拓展到小广场、大院落、田间地头、学校等,强化三级实践阵地“建管用育”,根据实际开展“八知八行”(知思想行理论、知文化行礼仪、知科技行技能、知道德行风尚、知政策行致富、知法规行行为、知文明行创建、知诚信行做人)为文明实践活动,吸引干部群众积极走进文明实践阵地。二是建立移动建平台。建成“湖城E家·清镇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并研发“都来应”手机APP来实现实践云的功能,开展志愿者实名注册、项目发布、服务活动,开通“点单”“接单”端口,运用实践云平台自动匹配功能,结合需求者与参与者的信息,自动达成需求服务匹配,创新了线上点单、线上派单、线上线下服务、同频共振、方便快捷的实践形式,同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依托德治、法治、自治,创新开展行政事项诚信线上办理、失信线下办理,弥补了失信惩戒法制化的空白,推进乡村治理,打造了线上新时代文明实践“移动站点”。三是面上统筹建平台。在中央部署理论宣讲平台、教育服务平台、文化服务平台、科技与科普服务平台、健身体育服务平台5大平台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增设卫生健康服务平台、平安法治服务平台、网络志愿服务平台3个平台;八大平台分别由1个县级部门牵头运营、相关责任部门配合,将散落在全市各部门的服务阵地、网络发布平台等纳入文明实践阵地,构筑“布局合理、群众便利、出户可及”的文明实践阵地网络。

  实践活动抓实“三个融合”。紧密结合思想实际、发展实际、民生需求,志愿总队、大队、小队相互协作,强化文明实践项目,志愿服务总时长达57887小时。一是融合教育实践。以“政校联盟·筑梦湖城”为载体,打造政校结队共建志愿服务品牌。一方面,将文明实践融入教学,强化师生的“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建设、生态文明、工匠精神等内容纳入职教城职业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范畴,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嘱托、对职教城的殷切希望,把清镇作为青年学子追梦、筑梦的“出发地”,培育学子道德品行,打造职教城文明实践、有益社会的“十万青年十万军”。同时谋划将文明实践活动融入到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科学实践课、生态文明学校建设中,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提高学生文明素养,从而影响家长、带动社会公众文明行为提升。另一方面,将文明实践融入服务社会,强化师生的“行”。以共青团为“桥梁”,构建“政校联盟”,职教城13所院校志愿服务队和乡(镇、社区)16个实践所已达成“1对1”结对共建长效合作关系,实现群众需求与学生志愿者供给“供需”精准对接。二是融合服务群众。以“文明实践日·相约星期三·民事大联解”为载体,打造文明实践服务活动“赶集日”。将送政策、送科技、送健康、送法律、送保障、送农资、送信息等志愿服务与群众点单、群众喜欢、乐于参加的志愿服务项目、方式结合起来,在每周三到各实践所、站集中开展,搭建起文明实践与群众之间互动沟通的桥梁。开展了“文明实践日·相约星期三·民事大联解”集中示范活动24次,各类志愿服务活动700余次,发放宣传资料20万余份,接受各类咨询服务2万余次,受益群众达10万余人。三是融合党的建设。以“党建引领·党员联系群众”为载体,打造党员联系服务群众“连、排、班”。以“诚信党支部”“诚信党员”为带动,着力打造“一个支部就是一个战斗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先锋旗帜”,以王庄乡小坡村“干部+党员+能人+族老”为骨干的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杨顺清连”为样板,探索试行“党建引领、‘连部’带动”新模式,建强基层战斗堡垒,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以“1名党员联系10户群众”,让党员在文明实践、精准扶贫、生态环保、扫黑除恶、产业发展等工作中发挥表率作用,影响和带动群众积极参与,同时收集、汇报、协调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以脚步量民情,体察百姓期盼,用声音聚民心,引导百姓感恩。

责任编辑:原 茵
【纠错】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