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江苏宜兴:文明实践让民族团结之花更鲜艳
发表时间:2019-06-20来源:江苏文明网

  清晨,江苏省宜兴市曲坊社区的巷道内,一派和谐景象:来来往往的居民热情地相互打招呼,老人们面容祥和地在社区大院驻足攀谈,各族孩子们快乐地背着书包上学……

  宜城街道曲坊社区是宜兴少数民族群众聚居较多的社区,在1.2平方公里的辖区里,居住着来自天南地北的苗、壮、回、彝等13个少数民族的210多位居民。

  主动服务 贴心为民 

  近年来,宜城街道曲坊社区成立了由党总支书记担任组长,社区“两委”干部及文化程度高、素质好的少数民族居民为成员的少数民族工作领导小组。小组定期召开社区民族团结工作会议,结合少数民族生产生活实际,在促进就业、结对助学、和谐共建等方面开展各项扎实有效的工作,让广大少数民族群众血脉相连,和睦相处,亲如一家。

  促进就业 

  针对社区内少数民族群众大多生活比较困难,缺少工作技能这一现状,曲坊社区先后与市苏友汽车维修厂、悦港琴湾饭店等单位合作开设就业培训基地,帮助90余名少数民族群众顺利实现就业。

  说起社区在促进少数民族群众就业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已经是汽修店小老板的白族小伙陈云平赞不绝口。4年前,陈云平下岗待业在家,再就业过程中又几次碰壁,让小陈丧失了信心,赖在家里“啃老”。得知这一信息后,社区专程上门做小陈的思想工作,并为他联系了辖区内的市苏友汽车维修厂。在汽修厂工作的3年时间里,小陈不仅学会了汽车修理技巧,还掌握了熟练的汉语。如今,他自立门户,当上了小老板,月收入有1万余元。

  瑶族妇女李莲英来宜兴后,因没有一技之长,很难正常就业。社区了解情况后,主动把她介绍到城北大排档餐饮店打工。像这样帮助少数民族群众顺利就业的例子还有很多……

  结对助学 

  几乎每天下午放学后,土家族孩子刘伟的第一件事,就是到社区“四点半课堂”报到。刘伟的父母平时工作忙,很难照顾孩子的课后学习。在社区民族团结工作会议上,许多少数民族家长都反映了这一困难情况。社区为此聘请了侯听法、朱国华等5位退休教师、老党员开设校外辅导课。每周一至周五放学后,孩子们都可以在校外辅导老师的辅导下,认真完成家庭作业。

  不仅如此,社区还牵头联系辖区内的宜兴市供电局宜能实业有限公司等共建单位联合举办捐资助学活动,每年都为少数民族学生捐赠书籍、学习用品、玩具等400余份。

  对有特长的少数民族小朋友,社区还单独开“小灶”。几年前,社区工作人员得知彝族小朋友金明乐、金明曼兄妹俩对绘画有兴趣后,就对接绘画教学机构资源,为其免费提供绘画课程。 

  团结协作 

  主动服务、贴心为民,激发了社区民族团结协作热情,营造和谐社区的浓厚氛围。

  土家族人龚腾辉已在曲坊社区居住了20多年。在这里,她的工作和子女就学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受到的实笃笃的帮助,让她逐渐成为和谐社区建设的积极分子,在社区举办的元宵节、端午节等活动中,她都主动“搭把手”,包粽子、包汤圆,并与社区志愿者一起走访慰问高龄老人。在她的带领下,一批少数民族居民逐步走上“舞台”。 

  睦邻友爱,守望相助,让居住在这里的居民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大家一起参加活动,“一回生二回熟”,时间久了自然就亲如兄弟姐妹,遇到事情相互帮忙。这里不但环境好,街坊邻居也都熟悉,住的时间久了,也就有感情了,家里做点吃的都想让街坊尝尝,有时出趟远门还想着给邻居带点礼物呢。

  新时代文明实践进一步推动了和谐社区建设,将各种贴心服务送至他们身边,让少数民族居民赞不绝口。让他们顺利完成了角色转换从“客人”变“主人”,真正融入城市社区。

责任编辑:贺子桓
【纠错】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