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富脑袋又富口袋 江苏海安老党员推动家庭文化室遍地开花
发表时间:2019-02-20来源:人民网

  “顾老,我来看你了,最近天气不好,早上不要起太早,晚上早点关门,毕竟80多岁了,还是身体要紧啊。再说,你已经坚持了40年了,可以‘退休’了。”14日下午,江苏海安市雅周镇杭窑村村民陆宝宏骑着三轮车径直停在了雅周村“顾昌明家庭文化室”的门口,向文化室的主人顾昌明说道。

  陆宝宏介绍,受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感召,为了改善革命老区贫穷落后的面貌和群众的生产生活,顾昌明在1978年12月份创建了这间“家庭文化室”,立志发扬党员担当精神,让老百姓尽早脱贫致富。如今,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扶持与顾老的带动下,雅周镇如雨后春笋般先后培育出了 84家“家庭文化室”,遍布全镇15个村居,各具特色、亮点纷呈,成为革命老区雅周镇一道独特而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创建于1978年12月份的顾昌明家庭文化室。记者王继亮摄

  40年40万,40平方米“小屋”富了一方百姓 

  雅周镇位于海安市西南,隶属黄桥革命老区,海安第一个中共党支部在此诞生。“那时条件差,农村人更是生活艰难,加上交通不好,老百姓很少上街,消息闭塞,思想愚昧,没见过大世面,不光家里穷,脑袋更穷。这是导致老百姓贫穷落后的根本原因。”顾老回忆说,他由于念过初中,23岁加入共产党,又在乡里供销社工作过,手上还有点积蓄,于是他在自家创办一个“家庭文化室”,敞开大门,自费订阅了《致富报》《科技报》,还购买了大量农业生产、家禽家畜养殖以及生产加工等方面的书籍供大家学习。“目的很单纯,就是要让四邻八乡的老百姓过来接受外界的信息,武装自己的头脑,寻找发家致富的门路。”顾老说。

  1978年12月份,借着吹遍大江南北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顾昌明家庭文化室”应运而生。这个“家庭文化室”里有电视机、DVD、中央省市各类报刊杂志,以及文化、法治、教育、社会、农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书籍。68岁的陆宝宏是第一批受益者之一,他告诉记者:“早在80年代初期,如果不是从顾老那里得到的致富信息,我不可能在村里率先盖上5间大瓦房,光1983年一年就净赚了8500元,还被乡里树为致富能人,戴上大红花接受表彰。”提及当时的情形,陆宝宏自豪地说。

  陆宝宏介绍,就在顾老的“家庭文化室”创办之初,自己每次经过顾老的家门口,都会看见他家里家外围着一大群人。有一次出于好奇,走上前才发现,原来是大家伙争相翻阅着几份破旧的报纸,有些不识字的村民还请一位40岁左右的男同志给他们念一念。“围在一起的一群人是周边村庄的村民,给村民念报纸的这个人就是顾老,他是全乡少有的初中生,有文化,被围在村民中间很有几分教书匠的味道。”陆宝宏说。

  此后,只要有空,陆宝宏总会走几里地来这里,与认识的不认识的村民一起到“家庭文化室”里看报看书,听听顾老讲“新闻”、探索致富门路。一次,顾老给大伙念《致富报》上一则煤油灯孵化苗鸡的致富信息,这让陆宝宏眼前一亮:“神了,这煤油灯还能孵出鸡来。想干,但没有胆量,光学费就要50块钱。在顾老的鼓舞下,到当时的高邮县马棚乡学了这门技术,学成后经过一两次实验最终一举成功,后来还带了100多个徒弟,让他们也尝到了赚钱的甜头。”

  文化室一角。记者王继亮摄

  对顾老充满感激的还有现年77岁的尤启庆。老尤自1986年在顾老的帮助下办起了养殖场,这一干就是33年。老尤称,那时的雅周乡的村民,家境都不好,不少人想发家致富,但苦于乡村偏远、消息闭塞,“有想法,却没有门路。有一次不经意听到几个村民念叨说,雅周村有个念过学堂的顾昌明是个‘财神爷’,好几个村子的人在他那讨到‘致富经’了。后来慕名过去,原来是一间‘家庭文化室’,桌子板凳、报纸图书、一应俱全,这里还有一台乡里少见的黑白电视机,每次去都是一屋子人。顾老没有架子,只要有人来,就会倒上一杯热茶,慢慢给大家讲党和国家的政策,讲老百姓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关键还帮助解决。”老尤还回忆,为了让大家学懂弄通,顾老白天没空,就晚上自学,有几次老尤自己深更半夜地去求教,顾老都在认真读报读书,听收音机,一旦有价值的信息当即就记录下来。

  记者从雅周镇人民政府获悉,在“顾昌明家庭文化室”创办的前20年,特别是最初几年,“顾昌明家庭文化室”成了武装雅周、张垛、王垛、钱庄等五六个村庄老百姓头脑的新阵地,为百姓开启了致富大门。据不完全统计,直接从顾老“家庭文化室”取得“真经”的群众超过了300人,在传帮带的作用下,间接受益的也有上百人。40年来,文化室累计接待来访群众高达10万人次。

  为了省钱办好这个“家庭文化室”,顾老给自己约法三章:不抽烟、不喝酒、少添新衣。就这样,老人今天省一点,明天省一点,40年花费在“家庭文化室”里的钱竟高达40万。“搞讲座、做宣传,自己不懂还得去学,到大城市购买图书,这哪一样不用花钱?那时农村几乎没有电视机,为了买电视机还是花大价钱从外地大城市托熟人买来的。”顾老说。顾老的邻居告诉记者,由于顾老的“家庭文化室”临街,经常有一些小老板过来和顾老商量,想租他的房子做生意,一年七八千租金不成问题,但被顾老一口回绝:“辛苦打响的牌子不能为了钱砸了。”

  面对外界的称赞,顾老却说:“这算不了什么,这是一个老党员应有的初心,只要我还能动,会一直坚持下去。”

  40年从1家到84家,“家庭文化室”让文明遍地开花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随着“顾昌明家庭文化室”知名度的扩大,顾昌明以一名党员的责任担当感染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已于6年前不幸病逝的徐成甫在世时喜欢饲弄花草,家里培育了一个小有规模的花圃。1984年,在顾老的感召下,徐老成立了“徐成甫家庭花卉辅导室”,经一番准备,亮相第一天就吸引来了百余名周边群众。为了帮助贫困农户走上致富道路,徐老时常无偿给乡邻提供种苗,甚至上门“问诊”。尽管30多年过去了,徐老赠送给一些村民的树木仍是老树新绿。

  此后,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顾老的带动下,庞庄村徐宝阳的“银杏栽培辅导室”挂牌、鸭湾村尤启庆的“家禽饲养咨询室”挂牌、金庄村邱贤俊的“蚕桑生产咨询室”挂牌、东夏村王兆银的“农业技术辅导室”挂牌、杭窑村黄余宽的“农业科普指导室”挂牌……这些都是有助于村民生产生活的“家庭文化室”的诞生,成了顾老“顾昌明家庭文化室”的有益补充,被当地村民称为民间“农技站”和“致富超市”。

  但在顾老看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雅周乡村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老百姓的需求出现了多元化,他们在精神文明方面的需求显著提升,“最近一二十年来,随着电视机、手机、网络等载体的普及,老百姓在家里都能接收到全世界的讯息,特别党的好政策及时落地,老百姓的口袋是越来越富了。到我的家庭文化室看《致富报》,等着我将收集来的信息告诉他们就已经过时了。我发现老百姓物质生活大幅提高后,对精神文明有很大的需求,能不能在原先的基础上升级换代,让志同道合,又有特长的群众一起开辟新的‘战场’,增加更多的‘家庭文化室’传播精神文明,让农村的老百姓也能有城里人一样文化休闲场所。”

  为了实现这一梦想,顾老时常骑着自行车走村访户寻找志同道合的群众,鼓励他们加入这个大家庭。庞庄村79岁的村民黄鹤官自小与顾老就是玩伴,2000年开始,黄老在顾老的带动下创建了“黄鹤官苏中老区家庭文化室”,与顾老一同在乡村播撒文明的种子。为了办好这个“家庭文化室”,黄老自费购买了书橱等家具,现有供村民阅读的各类藏书6000余册。农闲时,黄老为村民举办讲座和歌舞娱乐活动,深受村民喜爱,全村7000余人,大部分村民是他家的常客。就在日前,两位老人的“家庭文化室”还获评全镇“家庭文化室”示范室外。

  王垛村48岁的村民王冬梅虽然初中都没有毕业,却对文学创作情有独钟,常常在种地带孩子闲暇之余练笔,多篇散文、诗歌及小小说在省内外报刊杂志和电台发表并获奖。早些年经一位作家朋友牵线认识了顾老后,经常去借书看。交往几次后,王冬梅受到顾老的感染,2016年在自家创办了“文学创作辅导室”,自费订阅办刊杂志供村民阅读。“别看这么一个‘家庭文化室’,一年的花费也要八九百元。”顾老得知王冬梅家境并不宽裕,却能为传播文明新风尚舍得花钱,这让他很感动。为了解决王冬梅的困境,顾老精心留意为其找到了一份农村邮递员的工作,每个月有近千元的收入。两年前,在村民间义务宣讲党的创新理论的王冬梅被吸纳为海安市宣讲团骨干成员。

  雅周镇文化站站长、家庭文化协会党支部书记陆小明介绍,全镇有“家庭文化室”84家,大部分活跃程度较高,始终坚守“传播党的理论、宣传农村政策、传授科学知识、介绍致富技术、丰富文化生活”的宗旨,让众多群众从中受益。“斗室播文明,一家带一镇。这些‘家庭文化室’涵盖了各个领域,定期为群众开展党的理论、党风廉政、法律法规、全民创业、环境整治、文化习俗等辅导,每一个‘家庭文化室’从影响一个家庭,到文明整个社会传习乡风文明,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助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据悉,协会目前共有会员74名,其中党员42名,按照一个文化室辐射80-100户村民的标准,为广大党员群众提供形式多样的各类服务,其中服务辐射农村党员1260余名。近年来,共为村民提供信息和技术服务3万多人次,惠及农民近万户,助农增收千万元,帮助发展个体工商户300多个,化解社会矛盾400多起。家庭文化协会连续多年被镇党委表彰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2016年家庭文化协会被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命名为“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基地”。

责任编辑:原 茵
【纠错】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