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视点]由“师德红线”反思职业道德 高压管理亟需落地
发表时间:2013-06-18   来源:中国文明网综合

     [事件] 6月14日,在北京2013年教育督导与评价研讨会上,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许涛表示,今年,教育部将在大力宏扬教师高尚情操的基础上,建立教师师德长效机制,出台相关文件,划出师德“红线”。

    据透露,该文件将对教师违反师德规定的行为提出明确界定,建立教师师德考核评价规定。教师如有从事有偿家教、体罚学生、违反教育规律增加课业负担等行为,都将依照文件规定受到处罚。而性侵女童是违法行为,已不能简单定性为有违师德。许涛表示,通过此举“用高压态势守住师德底线”。 >>详细

    ◇ 给师德划红线正当其时

    老师是除父母外,离孩子最近、与孩子相处时间最多的一群人,也是影响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人物。他们的道德水准,直接关系孩子的成人成才,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从整体上看,教师这一群体的师德令人尊敬,但近期发生的性侵幼女、体罚学生等事件,也提醒人们:这些个案和“极端”,对受伤学生来说,就是百分百伤害,也会对全社会的教师形象产生亵渎。也因此,教育部“用高压态势守住师德底线”,正当其时。  >>详细

    ◇  师德如何考量?管理怎样落到实处?

    其一,标准如何定?师德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要对其进行考评,就必须有具体的考评标准。这个标准应全面、明晰、具体,并且具有可操作性。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一味追求“大而全”,操作起来难以把握。
  其二,谁来考评?对教师的工作和师德有所接触和了解的主要包括学生、家长、同事、校领导、教育主管部门等。我觉得在进行考评时,上述人群都应给予一定的发言权,以便全方位地反映真实情况。最应该警惕的,就是在考评中出现“一言堂”,打多少分校领导说了算,进而将师德考评异化为一种不受制约的权力甚至整人的工具。
  其三,怎样考评?这个考评不仅关系到单个教师的切身利益,对整个教师队伍的风气也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考评流程、时间安排等方面一定要科学。既要轰轰烈烈,又要扎扎实实;既要深入细致,也要简单易行。不能因此给教师带来过多的压力,牵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更不能因此影响到正常的教学秩序。  >>详细

    ◇ 师德离不开高压制约,解决根本问题仍需要“从头开始”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道德本没有了可见的条框,靠自觉、自我修养和集体的精神共识,如今要靠“相关文件”对道德明码标价,让全国教师都踩在这一“底线”上行事,也只能是无奈之举。

    师德是一名教师上岗就职的基本匹配,理应“从头”培养。师德培养的重点本该在师范院校,教师素质的把关在于师资招聘。在我国,只要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和招聘面试,就可以拥有执教资格,几乎不考虑之前从事什么职业,学历达到何种程度。并且,教师资格证的考试也并不十分难,考前突击一个月,通过的几率很高。虽然大部分地区已经把科目从两科增加到六科,但并没有什么实质意义上的改变。 >>详细

    其次比起考核,更应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和专业成长,为教师提供高质量的培训机会,而非一味打压。此外,从政策上来讲,最关键的还是要实行教育改革,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高基层教育者的待遇,将《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真正落到实处,保护好教师与学生的合法权益,而非让形式主义政策在台面上大行其道。 >>详细

    ◇ 结语: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不能违反自己的职业道德,这其实做人的道德底线。

    师德“红线”也好,公德“底线”也罢,不是靠某个或某几个部门“划”出来的,它是与时代文明、社会秩序相适应的约定俗成、客观存在,受到公众的普遍认知和遵守,某些“底线”是显形的,有的则是隐性的,主要靠社会各方基于常识、常理、常情做出道德评判,进而加以舆论谴责和规制处罚。 >>详细

    师德是职业道德的一种,在各类突破职业道德底线的事件之后,我们总会看到相关部门及时出台各种制度来进行约束管理,以求避免同类事件的再次发生,譬如最为突出的食品安全事件,归根结底,这些都是诚信问题的表现。问题很多,但不乏有效对策,关键还在于每个行业人都坚持自己的职业道德,坚守道德底线,一切问题皆可迎刃而解。

   

    ·[中国梦·逐梦]道德 开启中国梦的钥匙

    ·那些坚守底线成就崇高的的普通人

    ·[文明视点]关注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抓住“三个重点” 推进诚信建设

 

责任编辑:项 丽
更多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