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宅娃”荒于游戏
日期:2020-03-27
来源:河北日报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大量未成年人“宅”在家里,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成为陪伴未成年人学习和娱乐的首选工具,近期有关未成年人网游消费纠纷更加突出。中国消费者协会提醒家长:莫让“宅娃”荒于嬉,免得废人又费钱。(据人民网3月23日报道)

  疫情之下,学校纷纷延期开学,这个加长版寒假对于孩子们来说,真是太过瘾了。然而孩子们手机不离手、沉迷打游戏,却让不少家长头疼不已。孩子们长时间沉迷游戏,不仅会严重影响学习,而且还会导致视力下降,对身心健康发展都是不利的。

  更有一些“熊孩子”随心所欲给游戏充值、看直播刷礼物,等家长发现为时已晚,造成不小的经济损失。近一段时间的几则新闻报道让人感叹不已:郑州新密10岁的小强沉迷网游,偷偷将妈妈4万多元的积蓄充值;10岁儿童上网课却玩起了手机游戏,微信支付花掉2万多元;11岁男孩用姥姥手机上课,半个月却充值近10万元打赏游戏主播……

  学校组织上网课,孩子们接触手机、电脑的理由更正当了、机会更多了、时间更长了,但要谨防他们心思走偏、荒于游戏。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相关监管部门,都应严管、严控,为孩子们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确保孩子们在疫情期间得到更多健康、向上的教育。

  家长管教要严格。非常时期,家长不能偷懒,不要以为孩子要上网课,把手机交给孩子就万事大吉了。孩子好奇心强,但辨识能力、自控力差,容易动歪心思玩游戏并陷入其中难以自拔,需要家长投入比以往更多的耐心和陪伴,督促引导他们把更多的心思用到学习上。

  老师要在增加网课趣味性,吸引孩子回归课堂的同时,增加网络消费警示教育内容。一些“熊孩子”之所以随意充值、打赏如流水,正是对父母含辛茹苦赚来的钱没有概念,老师要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正确的消费理念和行为习惯。

  对游戏企业和直播平台的监管不能松。一些网络游戏并未切实落实有关实名认证制度的规定和未有效启动未成年人保护机制,不论年龄都可以登录玩;还有一些收费游戏并无明示,甚至以“免费试玩”诱导低幼孩童入坑。频发的事件警示我们,疫情期间需要对游戏企业和直播平台加强监管,对违法违规者加大惩治力度,切实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织密防护网。(梅刘柯)

责任编辑:梁 海燕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