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传统文化“圈粉”
日期:2019-09-23
来源:青海日报

  西宁市2019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已经开始一段时间了。校园里,学生们唱念做打,一招一式有板有眼,“杨家将”的故事从银幕跳转到舞台上;剧场中,莘莘学子心潮澎湃、慷慨激昂,“两弹一星”精神由平面的文字变成立体的话剧表演。一时间,传统文化在青海省校园里大量“圈粉”,但如何避免“粉转黑”,做到“圈粉”不“掉粉”,这值得深思。笔者认为,至少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在普惠性上下功夫。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目的就是让更多的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最重要。活动的开展要坚持普惠性的教育原则,点燃更多“星星之火”,以期形成“燎原之势”。不能让传统文化进校园成为少数特长生的专利,应该让更多学生享有锻炼成长的机会。

  在持续性上花气力。传统文化进校园不能一蹴而就,这需要“精雕细琢始得玉,千锤百炼方成钢”的耐心和韧劲,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要利用好课堂这个载体,强化师资力量,潜移默化把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注入校园文化“血脉”。与此同时,要让学生们在丰富的实践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和精髓,在知行合一中收获成长。

  在差异化上谋思路。传统文化进校园,内容形式不能一概而论,传播指向应根据目标受众量身打造。要做到差异化分类,针对不同学龄,甄选易于孩子们接受的学习形式,让传统文化不仅仅局限于学会几句唱词、写得几笔书法、背得几句古文,而在于学生们在欣赏、体验之后的思考,如此,传统文化才会演变成深厚的文化内蕴,转化为根植于学生内心的广阔情怀。

  在显特色上做文章。传统文化进校园要充分结合地域文化实际,坚定文化自信,把当地优秀特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带进校园,寓教于乐,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建立文化认同,进而达到传承和保护的行动自觉。在实现对当地特色文化传承保护的同时,提升学生文化修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现教育和传承的双赢。

  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是一项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打底色的工程,“建设者”要筑牢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工程之基,砌好提升学生道德文化素养这面墙,封好培育时代新人这个顶,参天大厦方能屹立不倒。(祁莉娟)

责任编辑:梁 海燕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