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弃网络浮躁文风
日期:2019-05-22
来源:陕西日报

  当下是一个网络文化产品繁盛勃兴的时代,不乏很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网络文化产品。然而,仍有一些网络文化产品格调低俗、色调颓废、题材狭隘、粗制滥造、品质低下,缺乏对文字和艺术的敬畏之心,透露出浮躁的通病。

  好的作品一定是来源于生活。网络的确给怀揣文学梦想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更自由的、可以展现才华的舞台。但文化产品如果与老百姓生活相去甚远,惯于自说自话、高高在上,空谈、偏激、浮躁充斥其间,没有生活的体验和思考,没有真挚动人的情感,纵然成为流量赢家,赚得盆满钵满,也是彻头彻尾的误导大众。要知道,一部作品的优劣,往往取决于能否反映现实、观照时代,能否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摒弃浮躁网络文风,就得到基层去,到第一线去,到火热的生活中去,去感受壮阔澎湃的新时代,去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基层跑遍、跑深、跑透了,我们的本领就会大起来。”范长江采写的《中国的西北角》等一大批新闻作品,那是在战争中冒着枪林弹雨写就的;魏巍的经典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也是在一线与战士“一把炒面一把雪”朝夕相处得来的。文学说到底就是参与,参与到人民的实践中去,走到人民的生活中去。只有这样,好作品的种子才能萌发出来。

  网络文化产品的第一要义应在于人文价值而不是商业价值,急功近利不仅是对文化的伤害,更是对社会精神气质的污染。置身于信息爆炸时代,一些人面对海量资讯、多元观点,缺乏冷静思考和仔细甄别,客观上助推了浮躁文风的滋生和漫延。作为网络文化产品的主要受众,青年人正处于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的阶段,应如“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般给人以希冀。倘若沉溺于不良网络文化产品之中自娱自乐、随波逐流,任凭人生主题一次次被冲散,很可能就会失去自我,最后徒留一声叹息。基于此,网络留下的不仅是时代的烙印,更是奋斗的铿锵足音,亦是社会大众的心声。博流量、蹭热度,一味媚世悦俗,不应成为网络文化产品有说服力的注脚。纵观那些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好作品,都有一颗“正能量”的内核,能让人油然生发出“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旷达豪迈心境,无不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真善美矢志不渝的追求。从这个角度上说,创作者的心中情、笔端情,不是一己之悲欢,而是家国情怀、时代担当,是“乐为人民鼓与呼”的赤子之心。

  南宋大诗人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创作绝不是一朝一夕能成功的,需要经过长时期的勤奋和实践,更多的功夫还要下在平时。文化产品是淡泊名利、远离喧嚣的心灵表达,从来都是一件苦劳之事,这不仅需要“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眼界,也需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思索,更需要“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崇尚风清气正,凝练求实文风,让思考的智慧、实践的经验、独到的见解融入创作中去,才会让受众读出心声、产生共鸣。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创作网络文化产品,只有拂去功利主义、抖落浮躁尘埃,不断浇灌、日夜滋养,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才能抵达“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的境界。(李慧勇

责任编辑:王欣舒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