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而有深度的春节
日期:2019-02-13
来源:山西日报

  但凡年过60的人,对昔日的春节,应当还记忆犹新吧。

  一过了农历廿三的小年,那过春节的心劲足的:家家户户就都开始忙了起来:打扫房间,拆洗被褥,采购鸡鸭鱼肉、蔬菜水果、香烟茶叶、果糖奶糖、油盐酱醋……炸丸子、蒸豆包、煮下水、剁馅、炖肉、煎鱼……大街小巷空气中飘溢着肉香,千家万户剁馅声此起彼伏……盼着盼着,大年三十终于到了,鞭炮声响彻夜空,初一早起打开门一看,厚厚的鞭炮碎屑满地铺洒,空气中仍然残留着火药的味道,穿着各色新衣的男女老少,走东家串西家,拜年之声不绝于耳。饭桌上呢?则更是觥筹交错,猜拳声、干杯声、油汪汪的嘴,醉熏熏的眼……这么着热热闹闹一直要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挂起了红灯,门前燃起了旺火,敲锣打鼓,舞狮子、踩高跷的队伍行进在彩灯的河流中,两旁则站满了让小孩子骑在肩膀上的看客。一年的疲累都在春节期间消融了,一年的喜庆都在春节期间灿烂了。

  而今呢?除了年三十之前,火车站上涌动着川流不息的回家人群还显示着春节的即将来临,过了农历廿三的小年,一切照旧,该上班上班,该报表报表,至于“年货”么,早已经成了一个陌生的词汇了,过年需要的,平日也早都有了,即使临时有急用的,超市也照样开着,去买就是。而且过年有什么需要的呢?平时吃什么,春节大概也还是吃什么吧。洒扫庭除么?有的十一月左右也就彻底清扫过了,有的则在腊月天寒地冻之时才做。大年初一一早,没有了川流不息的拜年人群,甚至手机也不再频频地响起,代之而来的是那千篇一律的拜年短信。

  春节是民俗,民俗是一个民族集体无意识或者说是民族文化结构的外表显现,有着久远的稳定性,不因平面的线性外力所改变。当民风世俗发生了变化之时,那一定是这社会结构有了更为深刻更为根本的力量更为巨大的变革之故。今日中国春节之风的变化,亦是因中国正在经历着数千年之未有的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性大变局而发生。

  但凡在历史急剧转型的转折点上,总是有着许多美好的旧物在失去,且一去不再复返,这倒并非是历史的进步与道德的付出的二律背反使之然,而是文明形态的变换所致。

  于是,对这失去旧物的感伤也就成为了作为社会转型期的一个时代的时代性“症候”。这感伤,不是因为理性的认识不明不清而发生,而是建立于私己性的情感基础之上,在这点上,犹如鲁迅在理性上,不惮于竭力全面抨击中国传统文化,而在私己性的日常生活中,却是全然于中国传统文化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性,是现实形态与价值形态统一,但正是有了现实形态所不具备的价值形态的召唤,才给了批判现实形态缺陷的法理性依据。对失去了春节传统年味的感伤也是如此。不是要在现实形态事实形态上重新恢复昔日的春节而沉醉于传统年味中,而是将昔日的春节与年味作为一种美好的价值形态,构成了一种潜在的对今日现实缺失的批判与价值性召唤。在这里,马克思对希腊神话的论述也依旧适用:“一个成人不能再变成儿童,否则就变得稚气了,但是,儿童的天真不使成人感到愉快吗?他自己不该努力在一个更高的阶梯上把儿童的真实再现出来吗?”在对传统年味失去的感伤之语中,正包含着对这一“真实再现”的期盼,也只有包含着这一期盼,这一感伤也才是美好的有深度的。(傅书华)

责任编辑:路 弘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