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现代化进程中推动乡村文化建设
日期:2018-08-24
来源:学习时报

  乡村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几千年乡村生产、生活积淀下来的乡村文化和农耕文明是中华民族得以延续的重要精神支撑。乡村文化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在乡村现代化进程中大力推动乡村文化建设,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乡村文化人才培养机制。 

  挖掘文化内涵,促进现代化乡村建设 

  为了建设可持续的良性文化生态环境,我国现代化农村建设需要从乡村文化产业体系、文化生产体系及文化经营体系这三个角度去着手。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首先要明确当地农村具有独特性的文化资源(自然风光、民风民俗、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等),与当地政府及管理部门做到规划上的协同,对当地文化资源进行高度整合,从产业发展的视角去进行开发、规划;其次在实际的操作中,要控制实践中相互之间的协调工作。对乡村文化产品的属性要具备精准的认识,从政策、资金、效益、市场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做到乡村文化商品的全面有机结合。传统农业生产体系主要是以农林牧渔为生产资源为主,文化事业建设环境中的农业生产体系主要是以文化资源为产品,创意商品为内容,激发农业以外的乡村文化经济内活力。首先要做到发挥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优势,提升农村的生活环境,为体验乡村文化产品的消费者提供一个舒适的娱乐休闲环境;其次树立全新的乡村文化管理理念,对乡村文化市场的资源配置及乡村文化企业的进入提供有利的发展环境。文化经营体系要从产品传播和产业链增值及延长两个视角去分析。产品传播上要抓住当地具备的独特文化资源优势,利用现代化手段,制作专门宣传当地文化的app、公众号、视频等充分利用媒体的传播性达到宣传作用。在产业链增值及延长上要深度挖掘文化产品的属性,找出在与其他产业进行交错和融合过程中所形成的衍生产品,并对其进行二次开发和利用。 

  提升乡村文化发展意识,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我国的城乡文化发展目前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对乡村文化事业的投入资金及文化支持项目远远低于城市;乡村的文化活动匮乏,文化消费水平有限;文化设施设备落后贫乏,难以发挥载体的作用都是在乡村文化事业建设中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完善健全乡村公共财政机制。第一,要加大投入乡村文化建设的财政资金,设立针对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专项资金,保证乡村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第二,要全方位培育市场资源,拓展和开发资金来源渠道,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机制,发挥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吸引个人及家庭的闲散流动资金,既可以解决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出现的财政问题,还可以有效健全乡村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出现的因财款流动不畅引起的文化产品供需问题。第三,应当了解农民群众的切实文化需求,以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导向,建立与健全农民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与反馈机制,了解和明确他们对文化产品的认知需求,使农民群众对于接收到的文化产品以及想得到的文化产品所反馈的信息能快速顺利地传达到当地的管理、决策部门,使当地的管理、决策部门能够更精准、更切实地接收到当地农民的文化需求,从而为当地的农民群众提供更有质量、更符合当地人文需求的文化服务。第四,应加强当地文化管理干部的队伍建设,为乡村文化配备专业的管理和指导人员,帮助乡村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并且可以确保乡村文化活动的内容质量。从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出发,积极组织群众喜爱或者农民群众所想充实文化要素的重点文化活动。第五,要加强乡村文化体育的物资管理,建立统一的管理制度,由专门的管理及服务人员进行定期检查,健全乡村文化体育服务的建设。最后,当地文化管理部门对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应该进一步进行加强和巩固,从内部上应该不断提升当地农民群众对家乡文化的保护意识。从外部上应该有效培育地方独特的公共文化品牌,打造具有当地文化特色及独特属性的文化品牌。 

  构建长效机制,促进乡村人才培养 

  从整体文化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上来说,促进乡村人才培养机制是乡村建设长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目前,从乡村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技术类农业人才跟进不上、农村基层管理人才匮乏、农村原有资源没有完全利用以及与其他行业交叉融合动力不足等一系列出现的根本问题,主要的原因是人才长效机制没有建立起来。那么,乡村人才培养长效机制的建立主要做到:第一,身份型向职业型新农民的转变。乡村的发展成果已经不单单是在农业技术的创新上,乡村的建设现在急需善经营、会管理以及懂技术的新农村人才来加快新农村整体环境的转化。打破城乡分割制度,加强农民对外来文化知识的接收渠道,培养新型企业化农村精英骨干,提升多元化创意经济,打造产供销宣一体化经营产业链条,不仅能够适应不断更新、变化的市场环境,还可以支撑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基础驱动力需求。第二,个体型向组织型的转变。扶持和建设多种多样的专业合作组织及农村所需求的行业协会,发挥其功能,提高农村整体的团体观念,服务意识,协调从个体农户到企业产业链经营模式的有效衔接,形成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完美结合。第三,就业型向创业型新农民的转变。提高新农民的思维意识,发挥产业融合的有利形势,切合国家的政策优势,充分挖掘农村具备的原有内部潜力。开发新领域,拓展新市场,建立创意农业产业链,将文化创意与农业串联起来,不要再把眼光仅仅放在特色小镇、旅游村等等这样的文化项目,也可以建设具有当地文化独特性的农村发展博物馆,智能农业体验馆,当地文化艺术馆等等,既拓展了产业链的延伸,提高了农村的内部文化活力,还增加了新农民就业的平台。 

  总之,中国的乡村具有多样性、地域性、民族性等多种复杂的特性,结合政府的扶持政策,因地制宜才是加强我国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乡村的文化建设环境相较于城市文化建设环境难度更大更艰巨。要通过突出乡村建设中的文化底蕴、本土的人文优势,找出乡村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既能保留传统文化基因又能吸收现代化的文化供给的积极因素;缩小整个文化体系建设的层次差距,改善和健全我国乡村在整个文化建设事业中薄弱的部分;探寻乡村文化建设中的共性问题,并结合乡村综合的环境条件,提出可行性建议;进而为全面建设良性文化生态提供一些支撑。(刘雪露

责任编辑:荣毅 桑小婷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