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次阅读调查公布的数据来看,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和纸质图书阅读率均保持增长势头。但是,我国人均纸书阅读量仅为4.66本,与日本人均年阅读11本书、韩国9本、美国7本、法国8本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要想增强文化自信,我们还需要将全民阅读的步伐迈得更快更稳,缩小与这些“阅读大国”人均图书阅读数量上的差距。为此,有媒体向公众呼吁,书还要读得更多些。
俗话说:开卷有益。一个人多读几本书,当然不会有坏处,在人均读书数量上迎头赶上那些“阅读大国”也是一种争先进位意识,可以充分彰显国人的好学精神。但是就阅读的本质而言,质量远比数量要重要得多。虽然很多人都觉得,国民的图书阅读量应该像考试成绩的分数那样越高越好,不过他们往往忽略了一点,阅读图书的数量只是阅读能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不代表读者真正通过阅读得到了成长与收获。所以,对于图书的阅读量我们需要理性看待,那种用囫囵吞枣的方式换来的亮眼阅读量,远不如脚踏实地认认真真读几本好书来得更有实际意义。
图书阅读量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公众阅读能力的重要参数,我们在这一指标上与那些“阅读大国”看齐,这本无可厚非,但是我们必须要重视国情、重视当下的现实。虽然我国是东方文明古国,自古以来阅读一直是不少人茶余饭后重要的休闲方式,但是我国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时间并不长,全民阅读的氛围并不浓。所以,在公众阅读图书的数量上,我们没有必要拔苗助长、盲目看齐。
在全民阅读活动向深度和广度推进的现实背景下,我们给自己确定多读几本书的目标,在公众阅读图书数量上向“阅读大国”看齐,这对于提升全民阅读能力,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具有促进作用。只不过我们更应该认识到的是,阅读是一种可以让自己快乐而充实的修行,重在内心体验,重在有所获有所得。多读几本书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是我们更应该提倡用心去读,在阅读中收获成长,而不能为了数量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