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有话说|风起正清明
发表时间:2023-04-05来源:新华社

  诗歌有话说,今日话清明。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五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历来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光的时节,同时也是一个慎终追远、祭祀先人的节日。古人对于清明十分重视,并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宋·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南宋后期诗人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西湖春景。风吹梨花,清明又至。人们为了寻春,纷纷出城游玩。直到傍晚,笙歌才渐渐消歇,游人才缓缓离去,而千万株杨柳树上黄莺依旧跳跃、啼唱。

  古代典籍《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这个时节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气清彻明朗,万物欣欣向荣,自然界也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所以在《岁时百问》中说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因此,在大好的春光里,踏青出游,感受春天的美好,享受与自然的亲近,成为清明节保留至今的传统习俗之一。

  除了郊游踏青,古代清明节民间还有打秋千、插柳、蹴鞠、放风筝等多种有趣的民俗活动。

吏来屡败哦诗兴,雨作常妨载酒行。

忽见家家插杨柳,始知今日是清明。

——宋·陆游《春日绝句》

  宋代诗人陆游的这首《春日绝句》记录了清明节的另一个民间习俗——插柳。清明时节正值杨柳发芽抽绿,到处是“阳春三月柳色新”的景象。因此,清明又称“柳节”,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古时人们认为柳枝是驱邪避祟的象征,人们踏青归来,顺手折下几枝柳条把玩手中,或戴于头顶,或插在门楣、屋檐,希望可以避免虫疫、守护家门、驱邪避灾。此外,柳枝插在屋檐下,还可以预报天气,古谚云:“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牧《清明》

  在所有描绘清明的诗词当中,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一诗最广为流传,诗中写出了清明的特殊氛围,一种凄清与哀思。

  今又清明春草绿,复缅先人寄哀思。扫墓祭祖、缅怀先人是清明节的重要民俗活动,而其背后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行孝尽哀”的深刻内涵,它提醒人们,在洒扫祭拜之余,更要缅怀、感恩、追思,也让生者在与逝者的对话中,感怀人生的意义。 

责任编辑:王 爽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