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临夏市枹罕镇:建设幸福乐土 描绘乡村美丽画卷
发表时间:2022-12-12 来源:中国文明网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枹罕镇位于大夏河之畔,因水而美,因城而旺,因人而兴,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源远流长,辖区内有王坪遗址、宋城遗迹等众多历史古迹。近年来,枹罕镇围绕人居环境、乡风民风、文化生活“三个美起来”的发展思想,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推进“五个文明”协调发展。2015年,枹罕镇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

  2022年来,枹罕镇抢抓乡村振兴建设浪潮,围绕临夏市“一心一区两廊五园多点”发展格局,以打造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为机遇,积极转变思想、创新思路,以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和信息化为基本路径,突出改革创新,强化市场主体作用,全镇经济、农业、文化等各项事业蒸蒸日上。

枹罕镇文化墙。

  描绘文明和谐新画卷,在基层建设中求突破

  近年来,枹罕镇认真贯彻落实文明乡镇建设工作的各项要求,进一步提升镇村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吸纳全镇干部职工、各村两委成员、社长,群众等加入志愿者队伍,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达到800余人。指导各村成立志愿服务队、文艺工作队等,广泛开展各类活动,2022年上半年累计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达200余场次。整合各村党群服务中心、党员活动室、乡村大舞台、农家书屋等现有资源,成功打造枹罕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和十二个村各具特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探索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农村精神文明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实现了乡村精神文明从形式到内容的彻底转变。

游客在枹罕镇的花田参观游玩。

  描绘致富增收新画卷,在乡村振兴上求突破

  枹罕镇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文明乡镇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举措,建成街子村钢架西瓜种植基地,广泛种植美都、特小凤等优势品种,产品远销港澳。该项目建成以来,每亩收入1.5万余元,提供就业岗位500余个,项目区农户户均每年可稳定增收1500元。枹罕镇并以此项目培训农村实用人才,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为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的经济、人才、科技基础,实现农户、种植企业、村集体和村办合作社四方共赢。枹罕镇还投资打造“鲜花港”,将花卉产业作为枹罕镇增收致富的新型产业,增强花卉特色产业内生动力,积极带动临夏地区花卉产业快速发展,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枹罕镇种植的牡丹花。

  描绘农旅融合新画卷,在生态宜居中求突破

  枹罕镇坚持把文化旅游与乡村发展相融合,充分挖掘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利用“企业+合作社+农户”“旅游+农业”等模式,积极流转闲置土地,打造王坪村油用牡丹繁育基地247亩,芍药培育基地457亩,成功建成王坪村牡丹花海、江牌村芍药花海,形成以牡丹芍药种植、观赏、加工为一体的产业链,以“花海”游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22年以来,枹罕镇多措并举,在兰郎路、木枹路沿线铲除杂草约18公里,清理修整人行道花坛12公里,新种植花草苗木近万平方米,积极打造有层次、有色彩、有鲜花相伴的季节性花卉微景观,助力临夏市“魅力花都 公园城市”的建设,将枹罕镇建设成为宜居宜游的美丽新家园。

枹罕镇种植的芍药花。

  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在乡村建设中求突破

  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枹罕镇积极推进以园区化、产业化为导向的高效经济作物种植,培育出高原夏菜、畜牧养殖、牛羊肉加工、食品用品生产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打造出一批高品质农家乐,为州内外游客提供健康美食、采摘体验、特色民宿、研学基地等多元化服务,截至目前成功打造3A级旅游景区2处,农旅融合景点3处,高品质农家乐33家,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优势互促的产业发展布局。按照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建设要求,枹罕镇以村庄规划为先导,提升思路、完善功能,对沿街墙体在保持原有风貌的同时实施破旧立新,重点路段进行墙体彩绘、砖雕装饰,铺设植草砖,完善门前花园,增设旅游标识牌,维修及改造破旧大门,增设垃圾桶等基础设施,不断引领乡村建设新风尚,打造靓丽风景线。

枹罕镇的西瓜大棚。

  描绘文明载体新画卷,在文明幸福中求突破

  为不断丰富群众生活,增添辖区群众幸福指数,枹罕镇相继组织各村成立了秧歌队、老年文艺队、篮球队等文体队伍32支,村镇建有图书室、文体活动室、兵乓球室、棋牌室,今年来,累计开展各类惠民文化活动16场次,不断丰富辖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关爱老年人,枹罕镇组织志愿者走访慰问贫困户、困难群众,帮助他们打扫卫生、协调解决家中困难。为营造美丽环境,创造文明新村,枹罕镇广泛开展环境卫生整治、交通文明劝导、两费收缴、移风易俗、厕所革命等各类宣传服务活动280余场次,与此同时,党员志愿先锋队、青年志愿者也持续开展志愿服务,参与疫苗接种、核酸检测、疫情宣传等重点工作。如今的枹罕镇,村庄美观整洁,村民文明友善,到处呈现出乡村振兴的美好新图景。(图文供稿:甘肃省文明办)

责任编辑:姜丽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