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东营网友讲述老物件背后的红色故事
发表时间:2021-06-30来源:东营文明网

  老物件里有故事,新时代里学党史。老物件,记录历史瞬间,折射时代变迁。铭记历史,才能烛照未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由东营市文明办、胜利油田文明办、东营市委网信办、东营市党史研究院联合黄三角早报、东营网、黄河口网等新闻媒体开展的“老物件背后的红色故事”网络文明传播活动启动,号召广大网友积极行动起来,拂去岁月浮尘,讲述一个个红色老物件背后的红色故事,触摸红色记忆,回味光辉党史。

  老物件背后的英雄故事

  东营是一片红色的热土。这里有红色刘集,是建立全国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使用和保存了我国最早的首版中文译本《共产党宣言》;这里有“小延安”美称的渤海垦区根据地,在战争的关键时刻,为前方战场输送了大量军用物资。在这里,留存了无数过去的“老物件”,让我们穿越时空,与这些老物件邂逅在那段光辉岁月里,共同聆听一件件老物件背后的红色故事。

  @脚踏实地的平凡人:在三里庄红色教育基地第三展厅陈列着一口水缸,它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这口水缸最早是在我们村一八路军家的,1941年日伪军成建基把三里庄的村民赶走,在三里庄修筑据点,这口缸落入了日伪军手里。1943年5月29日,三里庄解放后,这口缸物归原主了。据捐献人说,刘梅村将军在三里庄生活的时候,曾经使用过这口水缸。

  @乒乒乓乓46863:这是一部陈列在东营三里庄红色教育基地的陈旧野战电话,这部电话年代久远,它见证了我军从弱小走向强大的光荣历史,在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这部电话迅速将战场情况报告给上级,及时接受作战指示,为保障战斗的胜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它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陈列在展览馆供我们参观,铭记历史,牢记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的精神,展望未来,让我们阔步前行,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

  @站在春天影子里的树:2021年6月20日晚,根据出生于东营市广饶县西李村的李耘生烈士事迹改编的大型红色音乐剧《追光者》东营市雪莲大剧院首演,“追寻的脚步不会停,一生的抉择终无悔”,隔着近百年的时空,向那些用青春和热血守护共产主义信仰、为国家、为人民英勇赴死的英雄们致敬。

  @文明广饶:走进大码头镇小刘桥村刘效强的家中,一本1945年的党章赫然放在客厅的博古架上,虽然年代久远,但是那五颗红星依然闪闪发光。这是刘洪范烈士在牺牲后留给儿子的,他的儿子刘继富又把这本党章当做家里的“传家宝”流传给后人。历史在变迁,社会在变革,但老一辈共产党员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依然激励着后人不断地进步与学习。战争年代冲锋陷阵,这是一名军人的铮铮铁骨;和平年代一心为民,这是一名党员的初心使命。“小小的党章”不断见证着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小卖部的阿南:小画书,是我们那个年代的孩子最早看到的图书,也是最初接触外面世界的“窗口”。小画书向我们讲述故事、传授历史与知识,同时也启蒙我们的思想,开启我们的心灵和智慧。我特别喜欢革命故事小画书,书中描写了许多耳熟能详的英雄们的光荣事迹,他们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为了国家和民族勇于牺牲的精神,时刻激励着我们奋发向上。

  老物件背后的奋斗故事

  1983年东营建市,迄今已走过38个年头,从荒凉的盐碱地到今天的生态文明之城,东营的高速发展,离不开每一位东营人的艰苦奋斗。38载春秋,承载了几代东营人的记忆,这里有记忆中的盐碱地,这里有记忆中的抽油机,隔着38年的时光,你可还记得她最初的样子?你可还记得那些奋斗的时光?广大网友用老照片、老物件来讲述东营发展变迁的故事,一起见证东营的发展历史,一起穿越时光触摸那些深藏在东营人记忆深处的奋斗故事。

写下决心书为党好好干。走进胜利油田的老物件,感受石油人背后的红色故事。图片来自网友@疏影1927

走进胜利油田的老物件,感受石油人背后的红色故事。致敬,石油人!图片来自网友@疏影1927 

  @球弟麻麻-87:爷爷讲述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让人倍感珍惜现在的一切!这就是老一辈的革命精神,老一辈的纪念物品,至今珍藏,念念不忘。

  @康小富:昔日断壁残垣处,今日金隅花苑开,几番寒暑飘落去,终是故人游归来。昔日简陋的村庄,今天已经变成现代化的智能社区;小小的平房,也已变成历史进步的见证;一个小小村落翻天复地的变化,深度反映了我们东营市自建市以来在城市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环境中取得的巨大成就。

  @凯子哥002_81046:经济发展的速度让我们能够拥有在过去想都不敢想的生活条件,不知还有多少人记得曾经几十甚至上百人挤在一起看一台十四寸黑白电视的年代?

  @稀有血型牛牛:从基础设施建设,看一个农村学校的巨变。广饶县陈官镇中心初中,一个贫困乡镇上的初级中学。曾经的操场,学生上体育课,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如今,高标准的塑胶场地建立,农村的孩子和城里孩子一样,随时奔跑在绿茵场上。以前,开学生大会,露天就坐,风吹日晒;现在,高规格的报告厅拔地而起,孩子们有一个高质量的平台。感恩祖国,感恩党的好政策。

  @雅--风:一盏老旧的煤油灯,瞬间就将我们带回了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栉风沐雨拼搏奋斗,终于从一穷二白走向了伟大复兴。全党全国人民奋斗进程中,曾经的“星星之火”也是革命的种子,我们莫要忘记那些灯光摇曳中的辉煌历史!

  老物件背后的石油故事

  东营是中国第二大石油工业基地胜利油田的崛起地。1961年,华北平原“第一股工业油流”从东营喷薄而出,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在此起步。60年来,胜利人上下求索、迎难而上,在只争朝夕、战天斗地中谱就了一部荒原创业史。网友通过分享艰苦创业年代的工作服、使用过的工具、老照片、信件等具有时代记忆的老物件,与老石油一起回忆峥嵘岁月,见证从创业走向创新的艰苦历程,以及担当奉献中石油人特有的精神传承。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这是40多年前赵老的笔记,整整32本,每本都像印刷品。笔记本的主人是胜利油田稠油热采技术的奠基者、胜利油田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原副总工程师赵正琪(2015年离世,享年83岁),他主导的稠油注蒸汽吞吐工艺技术科研项目在1985年就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赵老是石油传统里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32本笔记是胜利油田稠油热采技术的精华和见证。

  @努力奋斗小青年:老照片,那个为人民找石油的火红年代!胜利油田的崛起,是全国石油人的大会战!人多力量大,团结一致、齐心协力,誓死拿下大油田的国家情怀。

 

  @Plum32447:1974年10月25日,孤岛指挥部一大队女子采油队成立,这是胜利油田第一支女子采油队,全队共有100余名女工,管理着7个计量站和百余口油井。当时生产生活物资严重匮乏,没有野外通信工具,没有正规的井排道路,也没有充足的粮食供应,面对困难,女工们以“男同志能吃的苦,我们照样能吃,男同志能干的活,我们照样能干”的豪情壮志,扎根孤岛荒原一线,奉献青春年华,创造出一项项骄人的成绩!

 

 

  @三年二班的韩同学:胜利油田自1961年4月16日发现以来,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5.87亿吨,生产原油超12.5亿吨。胜利油田的开采和建设,离不开每一位石油工人的辛勤劳动。在那个艰苦卓绝的年代,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将自己的青春和经历都献给了华北平原,献给了胜利油田的开采!

 

  @熊猫血:小时候的九二三厂,其实就是胜利油田。作为保密,华八井出了工业石油流后,在黄河入海口这片土地上,来自天南地北的石油人齐聚荒滩、盐碱地。喝苦水、啃窝头……不怕艰难困苦,身背肩扛,展开石油大会战!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看老照片,致敬石油人!

  一张老照片,一枚军功章,一封旧家书……它们背后的故事是东营这片红色热土最深刻的烙印,是这座因油而生的城市最鲜明的印记,是这座黄河入海的城市沧海桑田之变最直接的见证。这些记忆的绳结在当事人的深情追忆中一一打开,那些过往的动人场景如影像般纷至沓来,让我们循着黄河的浪涛逆着时间溯流而上,一起走进红色刘集,走进全国爱国主义基地渤海垦区,走进东营38年从盐碱地到生态文明城的奋斗之路,走进胜利油田辉煌60年的荒原创业史……刀光剑影已暗淡,鼓角争鸣已远去,但刘良才、李耘生、马耀男等等英雄人物以及每一个老物件中承载的或平凡或不凡的鲜活面容却从未远去,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将承载着那些过去的记忆,去开创属于自己的未来,而那一曲直抵心灵深处的黄河大合唱将永不停歇!

责任编辑:李营 梁海燕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