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劳”以启智 让五育落地开花
发表时间:2023-05-26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22年秋季,安徽省中小学生的课表中新增加了一门课程,劳动课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纳入教学中。在实施一个多学期后,各地的劳动教育已经不仅仅停留在教授扫地、洗碗这些基础的技能,更开始体现在思维的碰撞、评价的创新、多元学科知识的融合。五育并举,劳动教育是关乎其落地的部分,它也正在成为撬动学生发展关键能力的杠杆,引领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一路生花”。

  “劳”育呈现多元化多学科融合 

  安徽的无为鱼灯是无为市的民间传统灯舞,起源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表演时8位身穿大红色绸布衫的大汉手持颜色各异的鱼灯舞动,依次表演出各种动作。2023年五一劳动节前夕,芜湖市龙山小学的同学们动手制作鱼灯致敬劳动者。

芜湖市天门教育集团龙山小学南雅轩社团的同学们正在无为鱼灯编扎技艺传承人的带领下,学习制作无为鱼灯。

  “我们学校自2022年9月开始起劳动课进课堂,当时没有专职的劳动课老师,我们就挑选了3位有劳动技能的老教师兼任劳动课老师。为了让兼任的老师更专业,我们也不断组织老师进行学习。邀请了无为鱼灯编扎技艺传承人前来学校教授鱼灯制作方法。”龙山小学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从了解鱼灯文化到画鱼灯再到蒙布、学习鱼灯图案,最后绘制图案。由浅入深,在学习鱼灯技艺的同时,加深孩子们对家乡的情感和对鱼灯的喜爱之情。

  这样将劳动与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的劳动课在安徽省并不罕见。自2022年秋季全面推行劳动课以来,“平均每周不少于一节劳动课”已经在中小学中形成常态。经过一个多学期的摸索后,如何让课程设计更符合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学生兴趣,助力学生成长,成了目前中小学首要考虑的问题。

  在安徽中医药大学,古籍修复成为一门劳动课。该校图书馆是第三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古籍部目前已收藏古籍3.3万余册,其中包括有400年历史的珍贵古籍,让一些破损的古籍经过修复后焕发新颜,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在劳动过程中感受中医药文化的魅力。合肥市五一小学开设“开心田园”校本课程,在校外专家的指导下,孩子们在园中亲手种下一株株中草药苗、菜苗以及果苗。不仅有薄荷、野菊、玫瑰、蒲公英这样的草本中药材,也有具有安徽地域特色的铁皮石斛等,同时还有萝卜、白菜、大蒜等常见的蔬菜。孩子们可以在这里感受自然的美妙与生命的可贵,享受到种植的快乐和与同伴合作的喜悦,让劳动的快乐成为童年生活中“最美的记忆”。

  “重视劳动教育并不是简单地要安排出多少课时来开设直接的劳动教育课程,而是要在理念上加强、更新对劳动和劳动教育的认识。”合肥市教育局教科院院长认为,劳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紧密相连,是关乎五育并举“落地”的部分,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核心素养,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关键能力的重要载体。让学生养成劳动的习惯,就必须通过日常家务、手工制作、非遗传承、学工学农、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增强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让学生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作为五育并举的”落地”之举,劳动教育也不能仅仅局限于一门课程,而是需要跨学科的融合教育。在马鞍山市博望区,部分学校在思想品德、语文、历史等社会学科教学中加强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的培养;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教学中强化学生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性的劳动习惯,例如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上开展3D打印、无人机侦测活动等,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

  多渠道并举完善专业师资队伍 

  教师是落实劳动课程的关键群体,但是目前安徽省大中小学专业从事劳动教育的师资还很紧缺,劳动实践课老师多数从现有师资中挑选兼职。在这种情况下,充分运用社会资源完善劳动教育师资,成了多数县区教育部门和学校的首选途径。

安庆市迎江区滨江实验学校学生正在校园农场上劳动。

  在合肥市庐阳区,各中小学充分运用社会资源,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联动的家校社协同劳动教育共同体。学校通过联系校外劳动实践基地的方式,解决校园场地狭小无法开展劳动实践的难题。有的学校与社区联合开展校外劳动体验,当一天交警,做一次文明劝导员,体验清扫员工作……校内结合综合实践活动和少先队活动课,协同社区资源和家长资源,开展劳模进校园和劳动职业微课堂等活动,让劳模和非遗传人成为劳动课的老师。同时还开展校外劳动职业体验,与高校共同开展小学生岗位职业体验教育,学生定期进入高职院校,开展“厨艺社”“礼仪社”“非遗文化传承社”等特色职业教育体验。这些社会资源极大地丰富了劳动课堂。

  虽然校外师资弥补了劳动课师资不足的缺陷,但是在专业度和配合度上同学校教师群体仍有一定差别。因此,近一年以来,教育部门也在开展劳动教师全员培训,采取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手牵手等方式,拓展劳动教育的师资队伍,多渠道提升劳动教师专业能力。

  “目前安徽省已经启动中小学劳动教育骨干教师示范培训项目,通过专题课堂、工作坊学习、案例分析以及实践操作等丰富的培训形式,提高安徽省中小学劳动教育骨干教师劳动教育的课程实施能力,共同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安徽省教育厅相关人士介绍说。在芜湖市,中小学定期开展劳动教研活动,从“课本”到“生活”,从“认知”到“实践”,集结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三方力量,形成彼此联系的劳动教育链条,从而达到“1+1+1>3”的倍增效应。潜山市发挥课堂育人主阵地作用,组织教师充分挖掘本地教育资源,采用剪纸或泥塑的形式,动手操作,制作出表现家乡美景的创意作品,上好劳动教育课。

  科学评价引领学生全面发展 

  “劳动教育是五育并举背景下的一种时代倡导,是学生全面发展需要下的一种教育价值回归。要围绕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等劳动课程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进行目标确立。”合肥市彭正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合肥师范学院附属实验小学校长彭正认为,要想把劳动教育开展好,离不开评价体系作“指挥棒”。多维度评价学生劳动情况,让教育评价渗透于劳动教育的始终。

合肥市方桥小学的同学们正在学习烹饪。

  据了解,目前安徽省正在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用于活动策划、技能指导、练习实践、总结交流等。指导各地各校建立学生劳动评价制度,评价内容包括参加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实际操作、劳动成果等方面,具体劳动情况和相关事实材料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并作为升学评优的重要参考或依据。

  以合肥市四河小学为例,该校实施多元劳动评价,学校立足学生劳动素养形成的全过程和全面性,综合考虑不同年龄、不同学段学生在劳动技能水平、劳动情感培养、劳动价值取向及劳动教育质量等方面应有的素养表现,采用自评、互评、师评、校评为评价基础,结合红领巾争章基础章——劳动章和学校创设特色章——劳动职业体验章对全校学生劳动职业教育岗位体验“3+3”进行综合考评,并纳入学生成长档案和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中。

  为了推动劳动教育的开展,一些地区还探索把劳动教育开展情况及成效纳入学校目标考核和教师、班级、学校、地区等各级评优评先考核体系。《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中也明确要求在中小学、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要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不得挤占、挪用劳动教育课程教学和劳动实践时间。同时,安徽还将劳动教育纳入教育督导体系。劳动教育课程开设情况和中小学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配置情况作为对市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暨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指标和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考核指标。

  三级课程基地赋能劳动教育 

  根据规定,目前安徽省大中小学学生的劳动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用于活动策划、技能指导、练习实践、总结交流等。在实施一个多学期后,今年安徽继续深入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安徽省将新建10个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实验区。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加强省、市、县三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让劳动课更深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

合肥市大店小学推出的“桂花朵朵“系列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劳动精神

  同时,安徽省还将加强劳动教育保障体系建设。遴选建设好一批省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着力构建省、市、县三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体系。充分发挥各级农广校主力军作用,鼓励涉农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农业企业、各类农业主体、社会机构等承担培训任务。鼓励更多培训机构参与农业研学活动。结合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按照“一园一业”思路,推进园区产业化、产业园区化,形成“产加销”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模式,全力打造更高标准、更具现代化的现代农业园区。鼓励支持基地和园区参评省级农业研学与劳动实践活动基地。(供稿:安徽省文明办 安徽日报 记者 张晓嵘

责任编辑:黄 舒雅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