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胡和平:坚定文化自信 坚持守正创新
发表时间:2021-03-10来源:《党建》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我们做好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深刻阐明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着力点,努力推动文化和旅游工作开创新局面,向着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稳步迈进。

  大力实施社会文明促进和提升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的发展、社会的繁盛、人类的进步,都离不开文明的滋养和引领;强调要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文化建设是培根铸魂、凝神聚力的事业,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充分发挥文化工作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教育,用好文艺作品、文化产品、旅游产品等载体,用好公共文化机构、旅游景区景点等渠道,做好宣传阐释、社会传播、教育普及工作。将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贯穿于文化和旅游工作各方面全过程,更好彰显中国精神、弘扬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塑造中国形象。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研究梳理中华文明起源和特质、构建中国文化基因理念体系,挖掘文化遗产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转化为坚定文化自信的宝贵资源。保护好革命遗址、遗存、遗迹,弘扬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伟大抗疫精神等,让红色基因在中华民族扎根延续。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用好用足文化、文物、旅游资源,展示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展现新时代中国人民精神风貌。

  建设新时代艺术创作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强调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优秀文艺作品是历史和时代的映照,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我们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推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努力攀登艺术“高峰”。充分发挥重大艺术工程项目示范引领作用,实施新时代国家艺术精品创作扶持计划、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戏曲振兴工程、中华优秀艺术传承传播计划等重大艺术工程,用好国家艺术基金、各类艺术专项资金。突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线,开展主题创作和展示展演展播活动,多维度展示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加强文艺评论工作,树立正确创作导向、促进作品质量提升。深刻把握文艺发展方向,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演出演播并举,更好适应网络时代观众审美需求、观演需要,真正拉近人民群众与优秀艺术作品之间的距离。

  建设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坚定文化自信、延续历史文脉的重要载体。我们要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合理适度利用,完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提高传承实践能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让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推进文物平安工程,强化隐患排查整治,完善打击文物犯罪联合长效工作机制。深化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实施好石窟寺保护等重大文物保护工程,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百年党史文物保护展示工程。提升博物馆展陈水平,推进智慧博物馆建设,让“到博物馆看展览”成为社会风尚、生活方式。实施好国家古籍保护工程,推进“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推动古籍展示利用。健全非遗保护、传承机制,加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管理。实施好非遗记录工程、中国传统工艺振兴工程、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组织好春节等传统节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办好成都国际非遗节、中国非遗博览会等节庆活动。

  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强调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是践行我们党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提高人民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手段。我们要以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为着力点,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合理规划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加快推进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加强共建共享、丰富设施功能。推进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机构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提升服务效能。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组织开展广场舞、群众歌咏等活动,实施“春雨工程”“阳光工程”等志愿服务项目,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融合发展,建设国家公共文化云、智慧图书馆体系,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走上云端、落入指尖。

  建设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经济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强调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多层次、分众化、高水平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国民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能、新引擎。我们要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数字化建设为抓手,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壮大文化市场主体,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提升产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围绕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带建设,促进城乡文化产业协调发展,规范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形成产业发展新格局。推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超高清等技术在文化创作、生产、传播、消费各环节应用,改造提升演艺、娱乐、工艺美术等传统业态,发展云演艺、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新型业态。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示范城市和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建设,持续培育消费增长点,扩大城乡居民文化消费。

  建设现代旅游业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旅游是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渠道,是发展经济、增加就业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强调要牢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不断改善供给结构。旅游是典型的幸福产业,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小康社会全面建成,人民对旅游产品多样化、特色化、品质化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紧紧扭住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管理,丰富优质旅游产品供给,更好满足人民旅游需求;充分发挥旅游业作为综合性产业,涉及面广、带动力强、开放度高等优势,释放“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优化旅游发展布局、产品结构,构建类型多样、特色鲜明、品质优良、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供给体系。坚持标准化和个性化相统一,推出更多定制化旅游产品、旅游线路,开发体验性、互动性强的旅游项目,更好满足大众旅游时代人们消费需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红色旅游,促进农村农民就业增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积极推进“互联网+旅游”,加快建设智慧景区,推进限量、预约、错峰制度化常态化。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

  建设现代文化和旅游市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强调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国内市场巨大、市场开放度高,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独特优势;文化和旅游市场培育监管也是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环境、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重要工作。我们要积极服务扩大内需战略,加大文化和旅游市场开发力度,推动形成强大国内市场,让更多文化需求、旅游意愿在国内得到更好满足、促进消费回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推动文化产业国际合作、扩大对外文化贸易,大力恢复和发展入境旅游、规范发展出境旅游。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放宽市场准入,促进公平竞争,保护知识产权,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坚持质量引领、要素优化、监管高效,健全文化和旅游市场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完善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推动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加大突出问题、重点领域执法力度,推进“体检式”暗访评估常态化。

  建设对外和对港澳台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广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化人文交流互鉴是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径;强调要促进民心相通,构建人文共同体。加强对外和对港澳台文化交流、旅游推广,有助于国内和国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信任,架起文明互鉴的桥梁、系紧民心相通的纽带,增进港澳台民众文化认同、民族认同。我们要坚持以我为主、服务大局,创新交流方式、优化交流内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好中国形象,更好将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价值转化为国际共识,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围绕服务外交工作大局,提高服务元首外交水平,提升配合重大外事活动项目品质。深化双边、多边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文化和旅游领域国际组织工作、国际规则制定,增强国际话语权。加强“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工作,办好品牌活动,推进丝绸之路国际剧院、博物馆、艺术节、图书馆、美术馆联盟建设。办好“欢乐春节”“美丽中国”“文化和旅游年(节)”等品牌活动,建好用好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和驻外旅游办事处等平台。加强对外旅游宣传推广力度,提升入境旅游便利化程度、涉外旅游接待服务水平,让更多境外游客能够来到中国、了解中国。加大对港澳台工作力度,持续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合作,提升港澳台青少年游学交流和实习实践活动质量。

  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文化和旅游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王 钰
【纠错】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