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
发表时间:2022-09-11 来源:经济日报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生动记录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伟大实践,进一步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是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著作。“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专题,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最新重要论述,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深化和创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等重要讲话,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前三卷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篇章,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生动展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发展过程,系统阐释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体系和核心要义,是深入学习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原创性文献。

  坚持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生态文明建设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党的全面领导具有“把舵定向”的重大作用。必须坚决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心怀“国之大者”,确保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古今中外有许多深刻教训值得深思,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昭示着未来。必须深化对人类文明进步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认识,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筑牢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根基。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自然是生命之母,大自然是包括人在内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只有更好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才能守护人类健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必须深化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规律性认识,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必须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努力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必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让人民过上高品质生活。

  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必须牢牢抓住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总抓手,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绿色低碳技术,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

  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各要素内在发展规律,为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实施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多同体制不健全、制度不严格、法治不严密、执行不到位、惩处不得力有关。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按照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思路,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强化制度供给和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坚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没有哪个人是旁观者、局外人、批评家。必须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大力宣传绿色文明,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

  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建设全球生态文明需要各国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必须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同舟共济、共同努力,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建设清洁美丽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至第四卷全方位呈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要深刻理解这一重大判断的重大意义,全面认识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一是生态文明战略地位显著提升。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项;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战;在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美丽中国是其中一个。党的十九大修改通过的党章增加“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等内容,2018年3月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实现了党的主张、国家意志、人民意愿的高度统一。

  二是绿色发展成效不断显现。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2021年,我国煤炭消费比重降低到56%左右,清洁能源占比上升到25.5%左右,光伏、风能装机容量、发电量均居世界首位。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2021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15.1%。基本扭转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2021年全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同比下降3.8%,比2005年下降50.3%。

  三是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圆满完成,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蓝天白云、清水绿岸明显增多,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显著增强。与2015年相比,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_2.5)平均浓度下降34.8%,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7.5%;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到84.9%,劣Ⅴ类水体比例下降至1.2%;全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双双超过90%。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目标。

  四是生态保护成效持续向好。深入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截至2020年底,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56.1%,湿地保护率达到50%以上。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持续推进。塞罕坝林场建设者和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五是生态环境治理体系逐步完善。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全面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生态补偿等举措。建立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并全面推开。制定修订环境保护法等30多部生态环境领域相关法律和行政法规,覆盖各类环境要素的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立。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不断跃升,生态环境保护投入持续加大,已初步建成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六是全球环境治理贡献日益凸显。坚定践行多边主义,引领全球气候变化谈判进程,推动《巴黎协定》达成、签署、生效和实施。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充分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深入开展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我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让绿色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最鲜明、最厚重、最坚实的底色。

  一是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切实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进一步完善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攻坚机制,强化地方各级生态环境保护议事协调机制作用。认真贯彻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严格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持续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不断提高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能力水平,高标准建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

  二是全面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优化调整,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统筹推进区域绿色协调发展,聚焦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实施,打造绿色发展高地。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推动“三线一单”成果应用。

  三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系统构建全过程、多层次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及时妥善应对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切实维护生态环境安全。

  四是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保持山水生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着力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重点实施关系国家生态安全区域的生态修复工程,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持续推进国家公园建设,创新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

  五是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大环保”格局。加快建立健全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持续完善生态环境法律法规,健全生态环境经济政策。加强系统监管和全过程监管,提升生态环境监管执法效能。提高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加强科技攻关,强化基础能力建设。

  六是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始终秉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深化生态环境保护国际交流合作,切实履行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环境公约义务,积极参与全球气候谈判议程和国际规则制定。有力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中国贡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王 小伟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