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用情用功书写伟大时代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进文艺创作”研修班座谈会学员代表发言摘编
发表时间:2018-09-28    来源:人民日报

  生活最亲 群众最近

  天津市曲艺团曲艺作家 杨妤婕

  我进入天津市曲艺团已经整整30年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进一步坚定我坚守曲艺阵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和决心,激励我继续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创作出更多属于今天这个时代、受老百姓欢迎的曲艺新作。

  以说唱形式演绎故事、表现主题是曲艺的特点,形式灵活、短小精悍是曲艺的优势。党的十九大召开后,我们在很短时间内,创作出鼓曲联唱《只留清气满乾坤》、京韵大鼓《壮丽征程》等20多段新曲目,它们主题鲜明、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

  忘不了鼓曲联唱《只留清气满乾坤》的创作经历。2017年10月下旬我去采风,一路上看到的是人们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感到激动和振奋,这种情绪一直感染着我,我于是决定创作一首欢快热烈的鼓曲联唱,表达广大群众的喜悦心情。开头第一句“神州大地笑声飞,全国人民欢欣鼓舞喜上双眉”自然地流淌出来。停停走走间,我已完成鼓曲唱词大部分,但对尾声部分始终不太满意。突然一天,我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元代王冕的诗句“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不正是我创作的立意和主题嘛!作品完成后,上演即火,在基层巡演中,很多单位和群众点名要求演出这首鼓曲。这段创作经历让我真切感受到,文艺工作者只有把握时代脉搏,才能创造出符合时代精神、受到群众喜爱的文艺作品。

  对曲艺创作者来说,生活最亲、群众最近。多年前,我到陕北采风,窑洞里老大娘把一碗热腾腾的荞麦面递给我,笑着说:“娃儿出门在外不易,吃饱了不想家。”后来,我创作梅花大鼓《宝塔山情思》,当写到军民鱼水情深时,眼前跃然出现那碗荞麦面,“大娘说这是我亲手和面亲手擀,烧滚了开水调好油盐。荞麦面本是陕北特产,吃了它伤口好得快身体更平安。”

  作为新时代的曲艺工作者,我们就是重整曲艺河山的后生。曲艺工作者将自觉承担起新的使命任务,坚持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深入生活、潜心创作,谱写曲艺新曲,说唱伟大时代,为繁荣兴盛社会主义文化作出应有贡献。

  网络为媒 文化为魂

  网络文学作家 李 虎(笔名:天蚕土豆)

  10年前,我在键盘上敲下第一篇小说的时候,不会想到今天网络作家会成为超过千万的庞大群体,不会想到网络文学会从边缘走向大众关注的中心。

  是时代给了网络作家写作的契机。我仍然记得看到自己作品点击量超过1亿时的那份激动和惊讶。而随着作品被改编为游戏、动漫、影视,走向更广阔的平台,我逐渐明白,国家的发展强大是这一切的深层原因,网络文学繁荣发展是国家发展浪潮托举起来的一朵浪花。

  伟大时代给予我们创作的精气神。我们这代网络作家基本都是70后、80后、90后,我们的成长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日新月异的时代让我们看到,奋斗改变历史,奋斗书写成就,奋斗赢得未来。像我一样,网络作家大部分是“草根”出身,能有所成绩靠的就是持续努力和不停创作,他们也在以其奋斗和成功鼓舞更多青年人。所以“奋斗”也是我小说的关键词,不管作品主角身处哪个时空,他一定是奋斗、勇敢、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黑暗面前不屈服的,自己努力一步步成长为英雄人物。

  伟大时代给予我们对话的底气。现在,网络文学也逐渐走出国门、走进海外读者视野。我的几部作品《斗破苍穹》《武动乾坤》等先后被翻译、传播到海外网文阅读网站。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我们网络作家就是要以自己的作品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对话。带着这个想法,我重新确立新书《元尊》的外文翻译思路,让国外读者可以具象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精神,把反对战争、主张和平的理念传递给全世界。

  “文章千古事”,无论是纸质书写还是用电脑写作网络发表,每一个字都是一种力量,网络文学作家应牢记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希望多年以后,当史学家记录网络文学发展历程时,将看到我们与时代同频共振;当评论家评价网络文学和网络作家时,用的词汇将是“陶冶情操”“引领风尚”;当大众说起网络文学时,能有“获得感”“幸福感”。这是我们每一位网络作家的努力方向和责任担当。

  史诗传世 不负丹青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范迪安

  党的十八大以来,美术界从深入生活到主题性美术创作,从美术理论建设到评价体系建设,都有了健康发展的新气象。现在,要集中解决的焦点问题是如何创作出无愧于伟大民族、无愧于伟大时代的精品力作。

  新时代的中国美术应该立足中国大地、表达中国精神、展现中国气派,努力绘就新时代的丹青史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中国古代美术史上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无论人物画还是山水花鸟画,无论岩彩壁画、工笔重彩还是水墨写意,常带有史诗品质,在思想内涵上充满现实关切,以生活质感彰显时代精神,具有恒久的艺术感染力。20世纪以来的许多艺术先贤,在外部条件远不及今天的情形下,坚持画出中国美术“大画”,创作了许多史诗般的巨作,例如徐悲鸿的《田横五百士》《徯我后》,董希文的《开国大典》,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傅抱石、关山月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娇》等,成为承载时代精神的视觉史诗。

  新时代中华民族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创造力量,中国社会呈现出巨大历史进步,这就是史诗般的气象。我们处在大变革、大发展、大进步的时代,从生活层面的视觉图景到文化层面的视觉体验,可以说色彩斑斓,有极为丰富的视觉切入点。我和美术界同仁经常谈到,当代中国美术发展的最大机遇就是我们拥有巨大的“社会现场”,只要重视和关切这个现场,真正贴近人民群众创造伟大史诗的实践,以心投入、以情投入,就能够获得鲜活而具体的造型契机。社会生活的蓬勃生机,人民群众精神面貌的丰富多样,尤其是在发展中战胜困难砥砺前行的中国精神,赋予美术创作以新造型、新语言和新境界。艺术家走出方寸之地,投身社会生活,就能获得创造丹青史诗的动力、视角与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提出“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阐明文艺创作应追求“传世之作”。能够传世的作品,必是关怀和表现“世”之内涵的作品。这个“世”包括对世事的深切体察,包括对世相的丰富认知,更包括对人心的倾听表达,而这,正是创造新时代视觉史诗的重要准备。

责任编辑:项 丽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