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价值
发表时间:2016-08-14   来源:光明日报

  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引用了恩格斯这样一个论述,即“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要有理论思维,就必须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价值与功能。今天,我们应如何看待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和形态呢?

  正确的理论是人类经验知识的凝结,是关于人类知识内在联系和思想框架的系统。作为普遍规律的认识,理论可以集约化、普遍化,从而大大提升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习近平同志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可以说,习近平同志的这句话是基于中国历史经验和社会发展现实的一个重大立场宣示,是关于中国当代社会发展方向的再确认。

  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之所以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是因为其科学性。马克思主义不只是一种意识形态,更是一种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不仅指导和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而且大大推动了整个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与进步进程。

  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还在于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开放而发展着的理论,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也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理论总结,引导中国走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此,我们要有充分自信。譬如,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中国奇迹”,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一跃推向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中国是一个有13亿之众的大国,人口占世界的五分之一,中国的迅速发展和复兴必定大大改变世界格局。这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强大生命力。

  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也在于凡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受到干扰时,我们就会走弯路、出乱子。无论“左”还是“右”的干扰,都曾经给我们的事业发展带来许多障碍,其中的教训是非常惨痛的。因此,习近平同志指出:“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

  仅仅是坚持还不能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的魅力,增强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影响力、传播力,还要像习近平同志指出的,“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我们应该如何理解继续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呢?

  真正的理论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时代在不断发展变化,理论也需要与时俱进。理论要跟上时代步伐并且引领时代发展,就要不断地总结发展规律,回答新的时代性问题,提出新的概念术语、新的理论形态、新的话语表述。社会发展越是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理论创新就越具有紧迫性。

  首先,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无论怎样创新,仍然是马克思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要永葆其理论活力,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作为出发点,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原则。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其方法,譬如,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践是真理的源泉的认识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及其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等等。所有这些,仍然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必须遵循的理论原则和基本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之所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根据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变化及要求,推进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调整,进行了深刻的社会改革。邓小平同志说,发展是硬道理,而他的继承者也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而且追求既好也快的发展效果。中国的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使中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大大提升了中国的综合国力。

  其次,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要发挥其社会功能,就必须直面现实,回答重大时代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提出自己的理论时,面对的是19世纪的资本主义,初步描绘了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革命现实和未来前景;列宁在进行理论阐述时,面对的是20世纪初资本主义垄断发展的现实,阐明了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而我们目前所面对的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资本的世界性扩展趋势已经存在,但是毕竟还没有达到全球化的状态。原子弹、氢弹、生化等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存在,环境安全问题已经把整个人类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尽管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仍然有深刻的利益矛盾和冲突。另外,互联网和手机终端已经大大改变了信息分配的原有方式,为人类之间的交流互鉴创造了条件。正因为如此,以往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往往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因为那个时候斗争的破坏性还不是整体性的。但是在目前状态下,如果使矛盾激化,往往导致人类整体性毁灭性的结果。由此,我们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强调通过和平发展才能推进中国人民和全人类的福祉,这是理论上的一大突破。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从中国声音逐渐成为具有世界普遍意义的观念。

  再次,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要打造其理论竞争力,就必须把社会发展和我们价值追求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明白。我们在阐释理论时,往往过分强调意识形态的原则,而忘记了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恰恰来自理论的彻底。马克思主义的力量应该来自它的真理性,真理性的认识必须是无畏而彻底的理论。正因为如此,马克思说以往的理论只是解释世界,而马克思主义是要改造世界。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既要能够解释当前突出的现实问题,更能够为解决问题提供合理的价值取向和可行的方法路径。例如,社会治理需要秩序,即使坏的秩序也比没有秩序好。因为没有秩序是人人自危的状态,越是文明和善良的人越难以生存。问题是,在保证秩序的前提下,我们必须建立好的秩序。我们党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问题,四中全会提出了依法治国的一整套理论和规定,以及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都是为了构建更加良好的秩序。

  最后,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要产生其时代影响力,就必须凝练新的话语方式,形成具有时代性的话语体系。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问题,不同的问题需要不同的理论认识,而不同的理论认识需要不同的话语方式。理论具有连续性,因为任何理论都以既有的理论作为思考的前提材料。理论也具有差异性和断裂性,因为理论的创新肯定要突破原有的某些理论形态。这种断裂不是完全割裂,而是有继承的扬弃。作为连续性,21世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话语必须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框架和话语体系,同时也必须反映中华民族文化和思想表达的符号特性;作为差异性,21世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世界发展的潮流相适应,不仅反映时代发展的特征,而且能够规范和引导时代的发展趋势。(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韩震)

责任编辑:李 璐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