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文化圆桌)
发表时间:2016-12-08   来源:人民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次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站在民族复兴和时代进步的历史高度,阐明了繁荣文艺创作的规律,指出了中国文艺发展的方向,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殷切的期望。

  今天我们特别刊登三篇文章,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文艺工作者“响应时代召唤,坚定文化自信”的感想和心得。

  ——编 者

  丹心伏枥作新图

  冯 远

  苍穹一瞬,人世百年。谁也无法得享超越规律的光阴和生命,我能做的只有在有限的时光里,创作力所能及的有价值的作品。

  前不久,由中国文联、国家财政部、文化部共同主办的“中华史诗美术大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历经5年时间、近300位著名美术家创作的这批兼具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巨幅历史画作品,凝聚了匠心独具的构思、精益求精的创造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在创作《屈原与楚辞》中,我运用中国绘画中壁画形式的结构组合和文学意识流、多情景并置的手法,将楚辞瑰丽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优美的内容整合一体,在充分运用艺术法则之中将内容与形式、技艺努力发挥到极致,以中国绘画特有的线造型和色彩理念,把三闾大夫生活时代的现实与想象有机地兼容其中,力求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秀作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要求。艺术家赶上了国家发展的历史机遇,能够在短短的十多年中,获得党和政府的支持,实现并完成“百年重大历史题材”“中华文明历史题材”两大美术创作活动的梦想,并且在有生之年能够看到取得的成果,完成一部美术的“资治通鉴”和民族精神的形象图谱,入藏国家文化殿堂,没有比这更具有历史价值的了。

  2012年春,我到龄退离文联书记处一线工作,回归本行,犹如长途跋涉终至目的地。5月,我整理了约三十余年积累的绘画作品,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第一次个人作品展。随后,带着心中盘桓已久的创作计划,趁着体力尚好,抱着努力追回逝去时光的愿望,我先后游历多地、深入生活,记录生动、鲜活的素材,创作了表现西藏新面貌的《今生来世》《心幡》,描绘当代藏民族同胞的精神状态以及对未来的祈盼;也有表现新疆少数民族的《母与子》等作品。

  一路西行,观察农村的变化,了解民情。既为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条件的农民弟兄感到由衷的欣慰,也为部分地区党和政府的三农政策、扶贫措施尚未完全落实到位担忧;既为许多新农村建设一步跨越三十年的巨大变化高兴,也为不少地方农村空心化,失去劳动力的老人赡养和留守儿童的状况着急。我以创作所得资助黔、青、宁贫困孩子上学,捐赠图书,为西部艺术人才培训授课。并且创作了表现一群隔代童叟和残障少年在大槐树下远眺的人物群像《望乡》,寓意农耕文明向往工业文明的物质丰富,离乡的子弟难掩对故土的乡愁情结。虽然个人的能力有限,但我能做的,是以一己心力,践行一个文艺工作者的应有责任。

  正待我信心、计划满满,逐步实施之时,我被国务院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协助处理日常工作的副馆长。这是我不断学习、提高学养的难得机缘。秉持“敬老崇文、存史资政”的宗旨,我的任务是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策划选题项目、开展调研,向政府建言献策;组织编辑出版文库丛书、推进文史研究、编志、著书,开展书画创作交流和为社会文化建设提供咨询意见……在与各地省政府的合作中,由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馆组织实施的“中华文化四海行”、“文史翰墨——中华诗书画展”以及专题文化论坛连续举办多届,取得了积极回应和反响。在此期间,我也学习到了许多以往欠缺的学术理论知识,并撰写了不少学习心得,创作研究评论文章。

  2014年10月,正在上海观摩历史画创作草图的我,接到赴会通知匆匆赶回北京,荣幸地参加了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聆听他亲切、生动、思想深刻、内容丰富的讲话。总书记关于文艺创作的精辟论述和观点鲜明的讲演,应和着宽松的现场氛围,令与会者如沐春风,受益良多。时代变了,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没有变;社会发展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核心价值没有变。回顾这些年的创作经历,我正是遵循着两个文艺座谈会的讲话精神,自觉承担一个有理想的文艺工作者的使命。

  2015年暮春,我受约兼职主持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新馆筹建工作。从基建到内部装修、再到四个版块、十一个子项展览的筹划推进以及新馆开放各个具体环节的工作……我和几位同事带领着一批年轻人,奔着办成一座与世界一流大学声誉相称的艺术博物馆,“面向师生、面向公众、面向国际”,追求经典品格、学术标准、创新理念和优质人性化服务的全方位目标。尽管耗费了大家的大量心力,但是看到一座堪与国际水准相媲美的大学博物馆的华美揭幕,个人微薄的付出与其所具有的有形、无形的影响和价值是无法比拟的。

  也是这一年,中国国家博物馆特邀我以5倍大于原作的尺幅复制创作于1999年、入藏中国美术馆的《世纪智者》。在原来20世纪百多位世界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与人文艺术家肖像基础上,我新增加了杨利伟、袁隆平、乔布斯等60多人,以穿越时空和特殊的透视结构方式,浓缩排列组合在同一作品中,体现文明、发展的多元、多样性,运用写真、写实的现实主义、表现主义艺术手法,将他们肃穆、睿智的目光与形象成队列地笼罩在黎明曙色之中。背景则表现为刚刚露出鱼肚白的天际和渐次上升的黎明前青蓝交混的浓重色彩,放缓了的地平线弧度,强化了的肖像近大远小的对比度,使画面视觉效果更为宏阔、厚重且富张力。那象征了宇宙空间的天际缀满了宛若各色星辰的银色书写体文字——一长串令人肃然起敬的名字。画面就像一部由人阵组成的管风琴,以宽广、淳厚的和声,随着低回高亢的旋律、赞颂着黎明的来临。续作如约与观众见面,公众评价超乎预期,但是遗憾也再难弥补。如果续作再能晚半年完成,我就可以添加进令国人骄傲的两个中国人莫言和屠呦呦的名字。然而假若真应了西方学术界、传媒界的预言——在未来的半个多世纪中,获得诺贝尔奖殊荣的中国人将呈井喷趋势,那么《智者》的后续工作就该由年轻人去完成。

  在我,能与盛世同行,与智者同行,与实现中国梦同行,已是与有荣焉。

  (作者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著名画家)

责任编辑:杨 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