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改变中国文艺
发表时间:2016-10-13   来源:人民日报

  在过去的两年里,“深扎”正在成为全国文艺界的流行语。“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对全国文艺工作者提出的要求。两年来,文艺工作者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纷纷走进基层“采、创、送、种”。“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艺为人民服务”正在成为文艺工作者自觉的实践。更为可贵的是,一整套保证“深扎”具备可持续性的政策措施逐步建立起来,为文艺工作者走进生活、走近人民提供了可靠保障。如今,文艺工作者只要具备“走进去”的觉悟和“融进去”的情怀,就一定能获得组织的支持,真正“沉下去”搞创作。

  沉下心来接地气

  “深扎”是治愈“浮躁”的良药

  如果说“浮躁”曾是困扰中国文艺界的一个顽疾,那么在“深扎”开展两周年之际,“沉静”就是中国文艺界的新风尚。越来越多的文艺家在与生活的无缝对接和群众的情感融合中沉下心来,仔细观察生活的肌理,精心品味生活的味道,创作越来越接地气。

  一个打工回乡的农民,为了跟转基因种子对抗,历尽艰辛寻找本土的小麦、谷子和大豆等老种子。在老种子几乎绝迹遍寻不着的时候,农民得知老姑奶奶去世时带了一罐老种子埋进坟墓,他哭灵三天三夜,从坟墓中挖出老种子,在故乡梯田里建起了小小的种子库。这个动人的故事是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在北京昌平曹碾庄和燕山深处的长城脚下白羊峪体验生活时偶然听到的。他找到这个农民进行深入采访。关仁山说:“现实生活需要我们静下心来,艰苦地认知、体验和思考。摈弃旧有的创作模式,摆脱对历史的虚无和狭隘的功利原则,以开放的眼光和胸怀,饱览和容纳历史全部的丰富、芜杂、曲折和发展,改变我们对生活简单和肤浅的认知。有了新的认知能力,才有审视以及宏观的把握能力,才能在创作中有所超越。”

  上海电影集团编剧王丽萍说:“‘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其实是一个编剧的基本修养,是你作为创作者的本分。”她的作品以浓郁的生活气息为观众所称道,而这来源于她坚持不懈地“深扎”。这些年,每写一部剧,王丽萍花在采访、收集、走访、座谈会上的时间要比实际写作的时间多得多。写《保姆》的时候,她就去当钟点工;写《媳妇的美好时代》,专门去某商场开货梯;写《我家的春秋冬夏》时,去很多养老院采风。她说:“记得写《双城生活》时,我们在北京搭了一个四合院的棚,观众看后跟我算了笔账,一个普通的北京家庭,怎么可能在市中心有一套带院子的四合院?你们真实吗?电视剧是团队整体的艺术,一个细小的跟生活逻辑不通的镜头,都会影响一部剧的品相。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你不了解生活的真相,你的作品就会浮躁肤浅。”

  国家话剧院导演白皓天为创作关于西藏的历史题材话剧《共同家园》,先后14次深入藏区创作采风。他专程前往西藏唐卡画院,与唐卡画师促膝交谈;驱车上百公里,前往拉萨周边享有盛誉的堆龙德庆县民间艺术团,与该团艺术工作者进行深入交流;到藏族同胞劳动的工地上跟他们一起参加藏族传统劳动“打阿嘎”。白皓天说:“‘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使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唐卡、藏戏、打阿嘎等藏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为我的创作提供了大量丰富的素材。”

  为“情怀”铺路搭桥

  机制保障促“深扎”常态化

  在中国作协的官网上,《关于2016年中国作家协会定点深入生活项目申报的通知》凸显于首页。“只要是中国作协的会员都可以申请,作家们的积极性非常高。”中国作家协会定点深入生活办公室负责人范党辉介绍说,中国作协定点深入生活扶持项目自2010年实施以来,已有作家367人次获得定点深入生活扶持,出版著作上百部。

  今年提出申请的作家有217人,经专家论证委员会论证,包括网络作家等在内的83位中青年作家入选。按照要求,每一个作家定点深入生活的时间不得少于4个月,“作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申请,你对科技发展感兴趣,我们就为你联系中科院、中国科协,保证让你去科技创新的第一线;你对‘一带一路’感兴趣,我们就安排你去海上和陆地丝绸之路采风。作家们可以心无旁骛专心采访写作,作协会提供全套的保障服务。”范党辉说。

  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许多文艺家主观上是非常渴望能走进生活深处汲取创作灵感与素材的,但想“深扎”却常常苦于不知和谁对接,也难以处理日常工作与定点采风的矛盾。两年来,各地各级文化管理部门主动作为,出台了一系列服务保障措施,使“深扎”常态化、长效化。

  2016年上半年,上海市制订了《上海市级国有文艺院团“一团一策”工作方案》,明确要求各市级国有文艺院团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纳入管理制度,并列入年底考核指标。上海市作家协会完善出台《上海市作家协会定点深入生活资助办法》,为作家蹲点生活、挂职锻炼、采风创作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工作条件和创作成果展示平台。报告文学作家刘弘深入洋山港第一线生活、采访,以10个一线工人,10个班组为素材,创作出20万字长篇报告文学《洋山港 盛东人》,已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为使艺术家们下得去、蹲得住、有成效,河南省不断完善“深扎”活动管理办法,建立健全长效保障和激励机制。省委宣传部每年列支300万元专项经费对省直项目给予资助。三个月、半年、一年的项目分别资助1万元、2万元和4万元。同时,文艺精品创作、特色文化基地建设、文化扶贫等专项资金也向“深扎”活动倾斜。浙江省制订出台《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蹲点采风活动实施管理办法》,探索建立优质艺术资源下沉、支持基层文艺创作的长效机制。湖南省文化厅制定了《文艺家创作采风制度》,并规定,凡是省内的文艺评奖和表彰活动,重点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文艺单位和文艺工作者倾斜。

  走向民间“种文化”

  文艺资源向基层倾斜

  土生土长的地道农民在国家大剧院演奏交响乐。创造了这样的“奇迹”的就是中国交响乐团。从2011年开始,中国交响乐团常年帮扶重庆市南岸区迎龙镇北斗村农民管乐队和南岸区特教中心,在艺术家们的精心指点下,老乡们的演奏水平迅速提高,“孩子们的进步非常大,从他们的精神面貌和音乐素养方面来看,完全看不出来是乡村学校的孩子。”中国交响乐团团长关峡说。

  中央歌剧院帮助黎川组建合唱队,国家京剧院帮扶海阳市京剧团,中央民族乐团在甘肃等西部地区建立采风帮扶基地……自“深扎”活动开展以来,中央文艺院团通过教学帮带,培育基层文化骨干,增强了基层文化自我发展能力。

  历史原因造成我国文艺资源大都集中于大中城市和中央文艺院团,基层的文艺资源特别是文艺人才短缺,群众文艺生活单调甚至贫乏。两年来,越来越多的文艺资源开始向基层倾斜,乡村文化大院、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等不断提档升级,基层文化正呈现出空前活跃的新景象。

  在洛阳市孟津县麻屯镇文化服务中心的正对面,一座崭新的1100平方米的新楼拔地而起,宽敞的一楼大厅即将成为村民们排练歌舞的排练厅。文化站站长韩利芳说,现在文化站条件今非昔比,不但地方大了,还有空调,老百姓都爱来。“现在每个村都有文化广场,都有广场舞队。前不久我们组织汇演,大伙儿可积极了。因为演出时间有限,有两个村的舞蹈队的节目被砍下来了,结果村民来镇政府上访,质问为啥不让他们演。”

  今天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已经不满足于唱唱歌跳跳舞了,为乡亲特别是孩子们提供专业化的艺术培训成为新时尚。今年暑假,在陕西省铜川市石柱镇文化站,30多个孩子正跟着老师学习唱歌、绘画、钢琴、书法和架子鼓。从一楼到三楼,浓郁的学习氛围令人沉醉。文化站站长李浩说:“我们文化站和西安美术学院取得联系,把文化站作为‘三下乡’社会实践基地,大学生可以利用暑期开展社会实践,村里的留守儿童可以得到艺术培训,双赢。”(记者 张 贺)

责任编辑:原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