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官样文章”说“不”
发表时间:2013-04-01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经常翻看一些党建刊物、干部读本,对一些大一小二、规范工整、条分缕析的文章,尽管觉得文字功底很厚、理论阐释很深,大有自愧不如的感觉,但是却常常不太想看,总觉得官样十足,离老百姓很远,缺少亲切感与可读性。应该说,反对党八股,不是今天才提的。但是,八股式、刻板式、教条式的“官样文章”非但没有绝迹,反而似乎很有市场。这其实也是作风不实、脱离群众的一种表现。因此,笔者斗胆认为,党建刊物、干部读本应该勇敢地向“官样文章”说“不”,把“最反感官话”变成“最受欢迎实话”。

  “官样文章”,讲究穿靴戴帽、字斟句酌,看起来工整,但由于缺少群众听得懂、看得明的大众语言,而显得很干瘪、很教条,那样的文章,即便是专门给党员干部看的,也未必真的能融入党员干部的心中。尽管是党建刊物、干部读本,但也要尽量生动活泼一些,要少摆官样,少堆砌辞藻。向“官样文章”说“不”,就是要说群众语言。群众语言,就是人人能听懂,一看就明白的语言文字。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以贴近群众的风格,来遣词造句,便不会显得呆板、教条,也可以避免说空话,说套话,说无用的话,从而让干部群众都喜欢,也有利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些人写文章、做报告,常常会官样十足、套话连篇,看似高深莫测,其实是缺乏调查研究,对一些实际情况不熟悉,于是只能东拼西凑,玩数字游戏,搞文字接龙。向“官样文章”说“不”,就必须常深入基层。未下笔前,先调研;未开口时,先思考。这样才能说出大白话、群众语,写出有实质内容的文章。反之,浮在上面、坐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出门合辙,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天马行空,搭建空中楼阁,只会滋生浮华之风。执笔者、撰写人,要有广泛的基层积累,要与群众有深厚的感情,才能说出老百姓爱听的话、写出老百姓爱看的文。尤其是领导干部的署名文章,更加要通过亲身的实践、经过自己的思考,切忌由秘书代笔、写手代劳,不能挂名而已,而必须名副其实、文如其品,避免“官样文章”被炮制、被复制。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官样文章”的出现与存在,折射出的是官僚作风与本本主义,是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的一种表现形式。十八届中央政治局提出的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中,对转变文风、会风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党建刊物、干部读本,固然是面向党员干部的,但同时也是面向广大群众的。换句话说,既要让干部能够从中吸收正能量、好作风的营养,更要让群众爱读爱看。因此,向“官样文章”说“不”,就是工作作风的转变,就能更多地接地气,就能融洽干群关系。反之,“官样文章”充斥党建刊物、干部读本,党员干部热衷于八股文、官样文,便会逐渐脱离基层、远离地气,老百姓见了也会望文兴叹、敬而远之,产生距离感和隔阂感。

  当然,向“官样文章”说“不”,不是说说而已就能立即做到的。一方面,需要党建刊物、干部读本从办刊宗旨方面进行改革,多刊载一些接地气、适合大众阅读的文章;另一方面,需要各级各地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从自身做起、从身边改起,将目光投向基层,多与群众接触,增进与群众的感情;将笔触转向群众,多学习、多运用群众语言、网络语言等生动活泼的语言形式,创作出、撰写出干群喜闻乐见的作品、文章,以务实的作风转变文风,以亲民的文风引领民风和社会风气,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添砖加瓦。(倪洋军)

责任编辑:张智萍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