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祚:关于打造话语体系与改进文风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13-04-08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编者按:近代以来,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由中国共产党主导的话语体系,在中国广大群众中已深入人心,在世界上也有着广泛的影响。但同时也要看到,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推进,我们党所主导的话语体系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考验。
    在国内,改革步入深水区,我们党倡导的执政理念能否得到有效贯彻,官方语言能否为群众所接受,产生巨大凝聚力;在国际,面对中国的发展,各种摩擦不时发生,各种关系有待调节,中国需以新的态势、新的战略在世界展开博弈,这也考验着中国以什么样的话语方式与世界进行沟通和交流。所有这些都指向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重塑话语体系提升话语权这一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也注意到改进文风的重要意义,新一届领导集体上任伊始,不念讲稿,不说官话套话,在文风方面率先垂范,一时间,改进文风成为全党共识。
    为此,我们针对“改文风与中国特色话语体系”这一主题,特邀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深入研讨(笔谈),以期为读者提供参考。

 

   1、必须搞清楚话语体系和思想理论体系的相互关系。所谓话语,就是言语或说话。无论是口头表达的话语,还是文字表达的话语,都是一定思想、理论、文化、艺术、科学、观念的字词表达。思想观念是内在的、反映本质内容的,而话语则是外在的表达形式。因此,话语体系是受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制约的。由一定的相关的概念、术语、判断、规律、范畴所形成的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决定了其话语体系的逻辑架构。任何话语都表达一定的思想理论观念;而任何思想理论观念又都需要一定的话语来表达。两者相辅相成。一方面,思想理论体系的内容决定话语体系的形式。必须走出脱离实际、刻意制造“话语体系”的困境;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丰富和完善已有的思想理论体系上。另一方面,用不同特色、不同风格、不同气魄的话语体系表达的思想理论体系,其传播力、竞争力、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2、必须意识到打造话语体系的目的是做大做强话语权。话语权就是说话权、发言权,亦即说话和发言的资格和权力。话语权往往同人们争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地位和权益的话语表达密切相关。例如,对已有事态的解释权、对自我利益要求的申诉权、对违法违规的举报权、对欺骗压迫的抗议权、对政治主张的阐发权、对虚假事件的揭露权、对罪恶事实的控诉权、对错误观点的批判权、在国际舞台上的发言权、倡议权、宣示权、舆论引导权等等,都属于话语权。显然,做大做强话语权,增强申诉、举报、抗议、阐发、揭露、控诉、批判等的力度,提高国际影响力,均需要用适当的话语体系来表达。没有具有感染力、说服力、征服力的话语体系表达,是不容易收到良好效果的。

  3、必须跳出“话语体系”的局限来思考话语权的提升。话语权大小往往和国家的实力地位密切相关。当英国被称为“日不落帝国”时,英国在国际上就拥有相当大的话语霸权。在两极格局解体、美国一霸超强的时期,美国的话语霸权一度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势地位。近些年,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模式”、“北京共识”越来越成为国际学界、政界的话题,“中文学习热”在许多国家悄然兴起。与此同时,中国的声音越来越受关注,中国的话语权也明显提高。只要我们认真研究中国的实践、中国的发展、中国的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其相应的话语体系必然渐渐形成。可以预见,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加快,中国话语的世界影响力必然越来越大。不少在美国访学的中国学者发现,许多美国人文社科学者关于中国的见解是粗糙、肤浅,甚至是荒谬的,但不少中外学者却盲从。可见,科技、军事、经济最强大的美国,其人文社科未必是先进的,但其政治和军事的强势地位,却可以为其人文社科话语权“加分”。

责任编辑:张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