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调查就没有建言权
发表时间:2013-03-07   来源:红旗文稿

  调查研究是认识客观世界的根本途径和优良传统,是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关键环节,是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托。调查研究不仅有利于获得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感性认识,更有利于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认识的循环往复,把握事物的本质联系和客观规律。作为多年从事国情研究的科研人员,我的心得体会是,在当代中国的研究方面,没有调查就没有建言权。

  一、调查研究是当代中国研究的基础

  当今时代,风云激荡。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同时也面临着国内外各种重大矛盾和社会关系的难题、挑战,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相互交织。这就需要社会科学工作者不仅“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不仅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长期坚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将其作为研究国情、世情的认识来源,制定基本国策、战略的客观基础。

  客观事物总在不断变化,新矛盾、新问题每日每时都在出现,唯有调查研究,才能不断认识客观世界,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主动和有效地回答现实生活中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如同习近平同志指出的,通过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把大量和零碎的材料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分析、综合,加以系统化、条理化,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找出它的内在规律,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决策。(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学习时报》,2011年11月21日)

  二、领导人怎样认识调查研究

  早在1930年,毛泽东同志就作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论断,把调查比作“十月怀胎”,把解决问题比作“一朝分娩”。(《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110页)1956年2月14日至4月24日,毛泽东亲自调查研究,听取了国务院34个部门汇报,写出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成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代表作。

  1978年9月16日,邓小平同志指出:“世界天天发生变化,新的事物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我们关起门来不行”,必须“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8页)为此,他带头走出去,先后访问了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六国,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1992年春,已是高龄的邓小平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调查研究,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作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决策。

  1993年7月5日,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省、直辖市、自治区党委政策研究室主任会议上首次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把做好调查研究这篇文章,视为“我们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4-306页)

  2007年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第一线,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一些重要问题,开展系统的调查研究,了解真实情况,掌握工作主动权。”他本人带头实地调查研究,在过去十年仅在国内各地区调查研究94次,平均每年在9-10次之间,遍及30个省市自治区和2个特别行政区。

  2011年11月,习近平同志发表关于调查研究的专题讲话,强调“调查研究是做好领导工作的一项基本功,调查研究能力是领导干部整体素质和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他重申了陈云同志的观点:“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作调查研究工作,最后讨论作决定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就够了。”他明确提出“建立和完善制度,保证调查研究经常化。”(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学习时报》,2011年11月21日)为此,中央明文规定:“省部级领导干部到基层调研每年不少于30天,市、县级领导干部不少于60天,领导干部要每年撰写1至2篇调研报告”。

  三、如何做好调查研究

  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5页)如何才能有效地进行调查研究,实现调查研究的根本目标呢?

  第一,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同志强调:“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3页)只有广泛深入地接触客观事物,从中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并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才能使感性认识上升到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然后又使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能动地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检验,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可以说,调查研究是必备的一环,是实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根本途径。唯有实事求是,才可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如何做到这一点?这就要有毛泽东同志所倡导的“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他指出:“要做这件事,第一是眼睛向下,不要只是昂首望天。没有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中国的事情。”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91页)

  第二,选择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调查研究很重要,选题更重要。如何选择调查研究题目呢?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讲到:“要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组织力量开展调查研究,努力回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这就需要关注国家发展的重大议题,尤其是围绕战略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抓住重大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追踪热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捕捉苗头性问题进行调查研究,透视典型经验进行调查研究,从而做到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着重研究解决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突出问题,着重研究解决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着重研究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忙在点子上,谋在关键处。

  第三,将实地调查与深入研究紧密结合。调查研究,顾名思义,既要调查,又要研究。只有调查,没有研究,就如同只有(时间)投入,没有(文字)产出。这就需要将两个不同环节紧密结合、有机结合。完整的调查研究体现在最终的调研报告上,调查体现发现问题和敏锐眼光,研究体现理论水平和分析能力。通过对实际情况的调查详细地占有资料,而研究则是对这些材料的分析整理工作,以找出其中的本质联系和规律。真正的调查研究必须建立在扎实调查的基础上,并进行深入思考和认真研究,总结调研经验,提出具有实际工作指导性的思路。简言之,调查是研究的前提和基础,研究是调查的继续和升华,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第四,重视调研成果的传播指导作用。“文可载道,文可传道”。有了高水平、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就要争取发表,广泛传播,既可以指导社会实践,又可以为各地、各部门所共同分享。[本文系作者为门洪华教授著《修远集——门洪华调研录》一书(人民出版社,2012年)所作的序 作者:胡鞍钢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张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