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兆武:清华学风与中国文化思辨
发表时间:2013-04-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著名历史学家、思想文化史家、清华大学何兆武教授接受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采访。钟永新摄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3年3月2日,著名历史学家、思想文化史家、清华大学何兆武教授(右)接受中国社会科学网采访后与记者合影留念。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嘉宾介绍:何兆武,1921年9月生于北京,原籍湖南岳阳,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史系,1943年至1946年在西南联大外文系读研究生,先后师从吴宓、罗伯特·温德。1956年至1986年任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员。1986年至今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长期从事历史理论、历史哲学及思想史的研究和西方经典著作的翻译工作。主要著作:译有卢梭《社会契约论》、帕斯卡尔《思想录》、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罗素《西方哲学史》等,著有《历史理性批判散论》、《历史与历史学》、《中国思想发展史》、《中西文化交流史论》、《文化漫谈》、《苇草集》等,口述史《上学记》等。

  【阅读提示】:

  ◆ 如果你期望要有学术成就的话,还是仍要走一定的学术道路。

  ◆ 老一辈的清华学人高擎“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并总结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精神,又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清华校训。

  ◆ 人有文化是由于人有思想,思想的重要性在于可以增加人类的知识,人类有知识所以才有文明。

  ◆ 搞思想史研究也要根据自己的条件,从自己的兴趣出发。

  ◆ 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这在任何社会都是非常危险的,中国现在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需要科学和民主。

  我的《上学记》不足为训

  记 者:何教授,您好,欢迎您接受中国社会科学网的采访,您的《上学记》反映了一代学人的成长之路,请问您是如何“上学”走向学术道路的?西南联大时期对您有无思想影响较大的学者?

  何兆武:我的《上学记》不足为训,当年我一些同学的学术方向非常明确,就是为了研究、解决什么问题而求学,那是纯粹的学者方式,而我没有这样,我对哪门课感兴趣就去听,有的课觉得没意思就不去上,零零碎碎地,并没有按部就班地走,也就没有一套严格的学术规范,所以我不是学者。如果你期望要有学术成就的话,还是仍要走一定的学术道路。我就像看小说一样,有兴趣的看一下,没有兴趣的就不看,并没有一套路数或规范可言。

  读大学时对我思想影响较大的学者,我提不出来,因为联大老师很多都是启发式的,如果要说我跟随某位老师的思想,那还没有。

  记 者:您提出“读书须有宗旨”,又介绍“读书很多时候是跟着兴趣走,所谓‘无故乱翻书’,喜欢什么就读什么”,能否介绍您的读书经验?

  何兆武:关于读书经验,我举个例子。现代小说家茅盾非常有名了,我读茅盾的小说却看不下去,里面讲到上海洋场股票怎么操作,什么空头多头等,我一个初中生完全不懂,也就看不了他的小说。而《红楼梦》我能看下去,因为小说里面的描写的社会背景我比较熟悉。我小时候,北京还保留很多这样的风俗,我有个很要好的同学是满洲贵族的后裔,我去他们家玩,对此就留有很深的印象,如儿媳妇每天都要向婆婆请安等等,所以读《红楼梦》时我可以理解那些风俗。茅盾小说中的股票市场我却一窍不通,这说明了知识掌握程度不同的差别,也跟一个人的生活背景有很大关系。

  后来我在西南联大读书时感觉很自由,学校老师并不强迫你学什么,也不限制你学什么,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兴趣去选择,唯一的好处就是可以自得其乐。

责任编辑:张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