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谈] 收尾不收场 劲风继续吹
发表时间:2014-10-14   来源:人民日报

——大家谈·今天,怎样走群众路线(40)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束,全党改进作风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这只是初步成果。现在,广大干部最担心问题反弹、活动“一阵风”,最盼望作风建设常态化,一把尺子量到底。如何把目前的好态势保持下去,让作风建设成果真正落地生根?许多读者提出了恳切的思考和见解,现选编部分来稿,和大家分享。

  一年多以来,为了追踪并反映教育实践活动的进展,我们在《大家谈》栏目征集各个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尤其是来自一线的问题、经验和思考。随着教育实践活动收官,我们的征稿也将告一段落。感谢广大读者的热心支持,希望继续关注本版,与我们分享你的真知灼见。

  ——编 者

 

  活动过后继续“面对面”

  江西丰城 徐新林

  上月中旬,笔者参加了市里某镇党委举行的群众“面对面”活动,该镇党委书记首先向群众代表晒“清单”。群众代表对问题“清单”的整改进展进行评议,分管的党政班子领导当面说明情况,承诺兑现整改到位时间。

  现场有群众代表提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束后,镇党委是否也能和今天这样,一个一个问题‘面对面’销号?”该镇党委书记回答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实在。我承诺,‘面对面’将成为本镇解决群众诉求、兑现干部承诺的一份永久答卷。”

  群众的问题道出了企盼,干部作风好不好,承诺有没有兑现,群众最有发言权。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希望有更多地方坚持常规性地让群众“面对面”评议。

  把“方便群众”贯彻到底

  湖南吉首 刘振军

  国庆期间,笔者来到湖南湘西州吉首市吉凤街道,吃惊地看到该街道的领导干部和往常一样在岗。

  原来,为了方便不少回乡群众节日期间能够快捷办事,同时加快推进今年的一些工作进度,街道党工委和政府的领导干部一致决定节日期间坚守岗位,用行动来走好“群众路线”。

  随着人口流动性增强,很多地方的人都是借国庆、春节这样的长假,回家处理办证盖章的事,长假反而成了群众办事小高潮。基层能急民之所急,以主动不放假创造条件便民办事,既反映了党风政风的可喜变化,也把“服务群众”作为另一种“欢度国庆”的方式。

  基层干部是小角色,却与群众联系得最密切,需要大担当。教育实践活动虽然结束了,但这一份坚守与担当却应延续下去。

  用行动化解干群隔阂

  山东济南 陈 健

  我举一个亲身感受到的例子。过去群众来政府部门办事,即便是像子女落户、办理生育证这类最正常不过的业务,也总会费尽心思托关系、找熟人,还要处处赔着笑脸,留着小心,害怕被干部刁难,事情办不成。而如今,场景却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群众,来政府办事时腰板硬了,说话也理直气壮起来,没有了过去“求人”的架势,过去一些趾高气扬的干部现在也变得热情耐心起来。

  群众对干部的态度是干部作风的晴雨表和试金石。这种微妙的变化,我觉得正反映出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过去群众怕干部,怕的是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歪风邪气,不正之风,是把干部看做了高高在上的“官老爷”,一个“怕”字无形之中也就割裂了本该是鱼水深情的干群关系。而如今,群众把干部看作公仆,当作自己人,自然也就少了误解和隔阂。

  政策惠民提升亲和度

  贵州安顺 姚启超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笔者切身感受到了政风的改变:省市领导来县乡村调研多了,会短了;对于我们基层干部来说,精力更集中在工作上了,工作效率更高了;基层干部的架子变小了,和群众的亲和度增加了。

  只要百姓得实惠,就是好的制度和措施,就值得大力提倡。比如,贵州省委、省政府关于“下乡自带干粮”的新规定,就受到了基层群众点赞。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群众就不会“跑断腿”“事难办”。

  我们转作风,面对的是多年的顽症,深植于某些地方的“官风”和“政风”之中,不可能搞一次教育实践活动就能彻底解决掉。要看到作风建设任重道远,必须久久为功,一环紧着一环拧,一锤接着一锤敲。

责任编辑:张慧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