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第一书记”挂帅扶贫队长强基层组织凝聚力
发表时间:2015-08-10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合肥8月10日电(记者杨玉华)地处大别山贫困片区的岳西县头驼镇梓树村是一个至今还未通水泥路的偏远山村,黄泥小路“晴天泥沙漫天、雨天一身泥巴”是困扰村民们几十年的最大心病。如今,乡亲们这块心病很快就要解除了。

  帮助村民们解难题的是去年10月从安徽省委办公厅选派村里任“第一书记”的郭逢春。在村民眼中,这个省城来的郭书记个头不高、身材瘦弱,但却干劲十足。下派到村里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村民反映强烈的修路问题。郭逢春在省城和村里来回跑了十多趟后,他终于争取到安徽省交通厅的项目支持,目前梓树村至镇区的7.8公里道路硬化项目已开始测量设计,2015年底通车。与此同时,梓树至临村西美的2.4公里道路改造项目也进入挂网招标。道路修通后,梓树村到达县城的时间将大为缩短。

  “道路是我们村多年的心病,原先光靠老百姓、村镇干部解决起来基本不可能。”梓树村村主任刘会发告诉记者,选派干部上任不到半年,基础性投资就达到两千余万元,河道治理、危房改造、产业扶贫等一系列项目得到充沛的资金支持。

  郭逢春是安徽省选派干部的缩影和代表。为了更好帮扶落后贫困地区的发展,安徽省从2001年开始,连续分六批共选派1.8万名年轻党员干部到村任职,其中相当部分选派干部被派往薄弱村和贫困村,挂帅“扶贫队长”,帮助改善村级贫困落后状况。

  安徽省委组织部农村组织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从省、市机关选派的干部成为贫困村的“能人”,这一群体不仅得到所在单位的政策资源大力支持,而且他们本身也是政策水平、知识业务能力过硬的年轻干部,在知识储备乃至致富思路等方面均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由他们挂帅扶贫队长可谓是一支难得的扶贫中坚力量。

  安徽省地税局干部杨传杰自2004年以来,作为选派干部先后七年三赴贫困后进村任党组织“第一书记”。2004年2月,杨传杰作为第二批选派干部被派到岳西县木冲村任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刚到村里,他就被前来讨债的村民团团围住。“一看学生样子能干啥?”村民们讨论开了。“那个场景,令我非常尴尬。”杨传杰说,调研得知,村集体欠债高达430多万元。

  杨传杰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对债务构成和原因进行了分析,商量出了对策。随后,该村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通过公开拍卖麦芽厂,不仅消化了债务,当年还为村集体增加收入28万元。村集体有了钱,就有能力为群众办实事。杨传杰带领村两委拿出部分集体收入修建了300米长的引水渠,维修了两口山塘和一道拦河堰,新修了6公里的水泥路,新建了40多座涵桥,解决了群众用水难和行路难;村里还新建了敬老院,为特困户农业生产提供免费生产资料。

  选派工作锻炼了杨传杰,也让他深深感受到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2010年,杨传杰再次主动申请到“贫困村”任职,并且一去就是六年。这一次他去的是皖北贫困落后的涡阳县小辛村。刚去时,由于村两委班子薄弱、干群矛盾突出,第一次召开党员大会时,全村60多名党员只来了7人。经过一番调查了解,杨传杰不仅自掏腰包筹建标准化村部,带领村民寻找致富项目,而且争取财政奖补资金带领群众修路、架桥、通渠,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使村民们逐渐摆脱贫困落后的经济面貌,一举将这个昔日“老上访村”变为“无上访村”。

  来自安徽省委组织部的统计显示,十多年来,通过选派干部到村级任“第一书记”挂帅扶贫队长,全省累计实施选派村经济发展项目3万余个,投入资金超过84亿元,累计化解村级债务15亿多元。选派干部实实在在的帮扶也大大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少地方村民在选派干部任期满后纷纷自发按手印挽留选派干部,仅第四批、第五批选派工作中,就有210多个选派村的党员群众联名要求挽留选派干部继续在村任职。

  在选派干部的影响和带动下,选派村先后发展党员超过8万多人,有力推动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激活了农村党员干部活力,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责任编辑:刘 鲲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