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系列报道:“民生两会”回应人民期待
发表时间:2014-03-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核心提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发展”一词共出现119次,次数最多;“改革”出现77次。但无论改革还是发展,最终都是为了改善民生。代表委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改善民生有利于最大程度凝聚社会共识。

  28岁的朱莉,衣服上沾着一层面粉,她张开双臂,几乎占据整个房间。“我的世界就这么大,我都不了解外面的世界了。”朱莉比划着告诉本报记者。

  她来自河北省南宫市,在北京和丈夫经营着一个不足6平方米的面食销售点,两个孩子留守在农村老家。她知道正在开“两会”,“要办很多大事”。

  ——“我们要继续向贫困宣战,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

  ——“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使劳动者生活更加体面、更有尊严。”

  ——“让每一个身处困境者都能得到社会关爱和温暖。”

  这些饱含深情与力量的句子,均出自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从“三农”问题,到教育、卫生、就业、收入分配、社保、住房、安全生产,再到出重拳强化污染防治,报告多方位务实回应了民生期待。报告起草组成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报告对民生倾注了最多的情感。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报告中强调,政府工作的根本目的,是让全体人民过上好日子。要坚持建机制、补短板、兜底线,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今年“两会”充满浓重的民生色彩,被称作“民生两会”,它同朱莉以及无数像她一样的普通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改善民生有利于凝聚共识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发展”一词共出现119次,次数最多;“改革”出现77次。但无论改革还是发展,最终都是为了改善民生。代表委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改善民生有利于最大程度凝聚社会共识。

  “现在谈论什么话题都会有争论、有不同意见,但在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改善民生这件事上,大家都会赞同。”一位社科界别的政协委员告诉记者。

  民生是个复杂话题,在不同层面,有不同的民生诉求,包括收入分配与再分配等,关键是如何分好蛋糕。当前社会上围绕保障性住房、房产税、社保制度改革等方面的争论,更加突显民生问题的复杂性。今年报告再次提出:要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努力缩小收入差距。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淮安市清河区环卫事业管理处副主任孙国庆谈到环卫工人收入时一度哽咽,她希望国家尽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报告既强调改革,又强调民生,将两者结合在了一起。我所理解的改革方向,就是社会主义的方向,为了大多数人共同富裕。”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教授汪晖说。

  增长预期目标7.5%不会影响就业

  “7.5%”是今年“两会”讨论最多的数据之一,这是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预期目标。

  “经过认真比较、反复权衡,把增长预期目标定在7.5%左右,兼顾了需要和可能。这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衔接,有利于增强市场信心,有利于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稳增长更是为了保就业,既要满足城镇新增就业的需要,又要为农村转移劳动力进城务工留出空间,根本上是为了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李克强在报告中指出。

  面对今年7.5%的国内生产总值预期增长目标,很多人最先考虑到就业问题,因为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727万人。

  报告也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告诉记者,从就业角度考虑,中国目前没有必要制定太高的经济增长目标。“目标定在7%到7.5%之间,都是合适的。” 至于就业,余永定说,我们在制定经济增速目标时,通常要充分考虑就业,优先考虑创造足够就业机会。但在当前劳动力人口下降这个拐点时期,就业压力在减小,且经济结构调整本身会增加就业弹性。他表示,抓紧时间进行结构调整才是当务之急。

  让农民工有一个完整的家

  每天早上五点半,朱莉和她的丈夫就会走进那个狭小的房间开始一天的工作。她是个不苟言笑的人,顾客来了,也看不到她的微笑。

  “要说有什么愿望,她肯定是希望两个孩子能来北京上学。”市场上的邻居黄阿姨在一旁插话。黄阿姨来北京11年了,今年58岁,来自江西省樟树市,以卖肉食维持生计。

  朱莉当即否认了。“来北京干什么啊,吃不好,住不好。”她和丈夫在附近租了一个地下室,月租金300元,这是她在附近能找到的最便宜的住所。

  “你多长时间回家看一次孩子?”记者问她。“半年,一年。”朱莉停顿了一下说,“我心宽,不想她们。”

  黄阿姨说,听说要涨电费了。两个人开始担忧起来。朱莉的摊点每月要交1000多元电费。

  记者正要离开时,朱莉忽然对着窗外热情地摆起手来,脸上堆满笑容。一个两三岁的小女孩正从窗外走过。“邻居家的孩子。”朱莉说完,慢慢收起笑容,眼圈泛出红来。

  有数据显示,在我国每5个孩子中,就有1个是农村留守儿童。目前,这一现象愈发严重。报告强调,要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和“空心村”问题。

  “我们说民生,就不能不说农村,不能不说农民工。”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委农村工作部部长刘大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这是巨大的民生问题,急需全社会的关注,它关系到下一代的成长和公平问题。

  刘大群建议,政策上应支持发展县域城镇化,让农民工就近转移,这样,“他们至少可以有个完整的家”。(王建峰)

责任编辑:杨 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