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话“家风” :道德昌则政化明
发表时间:2014-03-08   来源:光明日报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去年此时,当听到习近平主席以这句话勉励大家追寻“中国梦”时,全国政协委员何星亮的心里一动。

  “这是我家家训中的一句,每年在春节期间都会写成对联贴在门上。上联是‘古训是式,威仪是力’,出自《诗经》;下联就是这句‘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出自《尚书》。”

  作为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人类学与民族学专家,这个“碰巧”让何星亮读出了意味,“中国的传统伦理是以家庭为本位的,以家庭为起点的”,由家及国,由家庭至社会。

  也许是人同此心。2014年春节,中央电视台的家风采访“火”了。春节刚过,本报与央视联合举办的“家风家教大家谈”征文也“热”起来了。“这是好事,”何星亮说,“就像古人说的,‘仁义兴则道德昌,道德昌则政化明’。”

  家风在无声中传递

  和何星亮一样,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先秦史室主任宋镇豪委员告诉记者:“小时候,‘正质兼德振家声’的家训庄重地挂在墙上,意思是要有正气,要向上向善。我父亲从小就用这句话教育我,这就是我家里传承的家风。”

  更多的家风是在无声中传递的。

  “我小时候,老人常告诫我们的就一句话‘别给我们找骂’,但现在我不能和女儿这么说了,”国家京剧院原院长吴江委员说,“我的方式还是潜移默化。我女儿3岁的时候,就能站在椅子上看一晚上戏。她因喜欢京剧而喜欢古典文学,因喜欢戏文而喜欢诗词。比如她有时任性,我不必说太多,就唱一段《锁麟囊》中薛湘灵的唱词:‘想当年我也曾撒娇使性’,她自然就明白了。”

  “我们家的家风是无言的。”知名作家范小青委员亦有同感,“像我们的父母辈对我们的教育,言传很少,都是身教。他们善良、厚道,从来不以恶意揣度人,也不愿在背后论人是非,这一点不仅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孩子。一个人身上其实有着几代人的影子。”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广播电视台首席主持人曹可凡已整理了家族档案,正在写一部家史。“小到家庭的传承,大到社会文明的延续,家风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什么样的家庭里‘熏’出来的,就有着什么样的生命底色。热爱文化、忠孝节义、书生意气等等,往往都是家庭的熏陶使然。”他的书将从曾外祖父开始,梳理一个家族的百年历史,“回溯一家之史,探寻一家之风,希望从中找到些东西”。

  家风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虽以最小的社会单位传承,但家风确实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家风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有着深厚的社会根基,它扎根在民间,追溯上去,从先秦到秦汉、魏晋南北朝一路下来到明清,历朝历代的百姓都有着自己的家风。在我们的传统文献里,就有很多关于家风方面的史料记载,比如著名的《颜氏家训》《孔子家语》。”宋镇豪说。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家风家教大家谈”征文活动就收到了电子邮件投稿两千余篇,信件或微博投稿数百封。这种踊跃,侧证了家风“深厚的社会根基”。

  犹有担忧。“我们的文化是在四合院里的文化,有祖父、有父亲、有伯父、有叔叔,一大家人住在一起,它有亲情的联系,有伦理的氛围,孩子们有互相的‘比较’,家风就比较好传承。”“老北京人”吴江的顾虑是,“现在,四合院变成了单元楼,单元式的居住方式也会产生单元式的社会意识。”

  当代社会,很多传统的、好的家风已被丢弃,家风传承出现了断层。何星亮呼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从大的方向,要有弘扬优秀传统的社会环境;对于小家庭来讲,家长们要有意识地去言传身教,重拾那些好的家风。

  家风涵化共同价值

  “家风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方式,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这种传承分散但强韧。”范小青说。

  宋镇豪同样认为:“家风能落实到每家每户,可以深入到老百姓的心中,实际上就是在百姓中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现在我们呼唤家风,是在传播一种正能量,也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体现。”

  在中国传统伦理中,齐家方能治国,因而家风往往小处见大,既能承接悠久传统,又能涵化共同价值。

  在何星亮看来,中国的传统伦理是“家庭本位”,我们的家庭里更重视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家庭是传输价值观的一个重要载体。“每家的家风各有不同,比如做买卖的家庭更突出诚信,知识分子家庭会注重勤奋上进,但所有家风的根本都是教人崇德向善。这些延展到当代,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核心价值观要更‘土’,更接地气,让每个人都懂,都明白,能记在自己心里,变成座右铭。”范小青说,“从这个角度说,提倡家风非常重要,它为传播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具体的载体。”(记者 刘文嘉 曲一琳 颜维琦 方莉)

责任编辑:张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