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成为“书香中国”新亮点——阅读涵育乡风文明①
发表时间:2023-04-26 来源:中国文明网

  文明是乡村建设的精神内核。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推动全民阅读向乡村延伸,是“书香中国”建设的重要方面,在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中意义重大。4月23日,第二届全民阅读大会·阅读与乡村振兴论坛暨2023“新时代乡村阅读季”启动仪式在浙江杭州举办。论坛发布了在全国遴选出的50位“乡村阅读推广人”入选名单,集中展示了近年来各地涌现出来的乡村阅读推广示范人物,为探索新时代乡村阅读发展路径提供了重要借鉴。中国文明网采访了部分“乡村阅读推广人”。

  通过阅读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文明提升 

 

天津市武清区陈咀镇渔坝口一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段伶伶接受中国文明网采访。杭州网 黄靖轩 摄

  为在乡村倡导多读书、读好书,天津市武清区陈咀镇渔坝口一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段伶伶倡议组建了“渔村读书会”,并在农家书屋专门开辟出“村民荐书架”,读书会会员可以推荐自己喜欢的书籍放在书架上,并用便签纸写上推荐理由,或者书中最打动的自己的一句话。目前“村民荐书架”已摆满了贴着五颜六色便签纸的书籍。“通过阅读分享,提升了村民的文明素质,提升了社会的文明程度”,段伶伶说。

  2022年暑期,段伶伶开设农家书屋暑期小课堂,组织大学生志愿者为村里9至12岁小学生义务辅导暑期作业,定期举办学名著诵读会、阅读分享交流会,组织手工制作、棋类比赛、观影等活动,为孩子们发放“阅读存折”,帮助孩子们养成每天阅读的好习惯。她还邀请武清区“乡村人才振兴大院”的书法、历史等领域专家走进农家书屋,开展书法培训和党史知识讲座,给孩子们赠书,鼓励他们多走进农家书屋,多读红色经典故事,在阅读中吸取知识、感悟历史、牢记党恩,努力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乡村美不美、农村富不富,不仅要看村容村貌、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等硬指标,更要看文化服务、乡风文明等发展“软环境”。段伶伶表示,要以乡村阅读涵育文明乡风,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主题阅读活动,让更多人看到阅读、参与阅读、喜欢阅读,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文明提升。

  阅读促进乡村文明建设,让乡村更美好

瑞安市滨江中学退休教师胡晓霞接受中国文明网采访。杭州网 黄靖轩 摄

  “阅读带来的好处不仅仅是知识的丰富和文学素养的提升,更是一种德育美育,赋予人生另一种可能。”在农村教书六年,浙江省瑞安市语文教师胡晓霞深切感受到农家子弟对知识的渴望。

  胡晓霞刚分配到云江中心学校教书时,发现学生们普遍缺乏课外读物,“我就用自己的工资给他们买了一批课外读物,也常带领他们去村外游玩,写心得笔记。”胡晓霞说,这是她的“乡村阅读推广第一次”。“有一次我随宣传部的同志,去金嵘轩的故乡林垟的农家书屋,给当地孩子及家长们分享我和夏海豹老师合著的长篇报告文学《守望家山·浙南教育家金嵘轩》。孩子们那专注倾听、认真做笔记的神情,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格外感动人,让我终身难忘。”2016年,胡晓霞从滨江中学退休后,频繁走进社区推广阅读,举行“儿童文学进校园”活动,创建“文学孵化基地”,举办赠书、讲座交流等活动。

  谈到乡村阅读的现状,胡晓霞认为,现在农村学生阅读趋于功利化,可读书源相对贫乏,也缺少方法指导。大部分是学校以及上级主管部门推荐的必读书目、学校所订的报刊,教辅类书籍,比如《优秀作文选》《好词好句》等占据了家庭藏书量的一大半,即使其中有一些经典著作和其他读物,大部分也是家里大孩子使用过后再传给小孩子用的。令人欣慰的是,农家书屋正在改变着乡村阅读的面貌。作为陶山镇花园底村农家书屋的管理员,胡晓霞见证了农家书屋对广大村民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的改变。到农家书屋阅读,或者借了书带回家看,已经成了很多村民的习惯。“多数农家书屋精准配置,书架上分门别类摆放了农业种植、世界名著、法律等书籍,这些知识让农民读得懂、用得上、留得住。”

  如今,胡晓霞在阅读推广的同时,积极创作,通过阅读促进创作,并以创作反哺阅读,让更多农村群众爱上阅读。“阅读让乡村更美好。阅读可以激发村民学习意识,带动乡村经济,帮助增产创收,帮助村民致富,促进乡村文明建设,从而助推乡村振兴”,胡晓霞说。

  让“流动书包”成为构筑文明的有力推手

 

云南省昆明市安宁市青龙街道办事处文化综合服务中心文化专干李桂萍接受中国文明网采访。杭州网 黄靖轩 摄

  2010年,李桂萍来到云南省昆明市安宁市青龙街道文化站工作。经过多方走访调研,她发现各村民小组、村民居住点自然分布分散,有的农户距离村农家书屋均在10公里以上,产生了看书难,借书难,学知识难的问题。于是,李桂萍脑海中孕育了“送书下村”的想法。她主导实施的“流动书包”送书志愿活动,于2011年11月正式启动。

  “目前‘流动书包’结合党和国家的最新政策方针,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文明新风、普法强基等相关书籍送进各村各户。安宁市文旅局还制作了电子有声图书,让村民在劳作的时候以‘听’的方式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将‘书屋’搬到田间地头,‘眠书’变‘醒书’,‘死书’变‘活书’,实现书屋与农村群众的零距离接触,成为传递知识的有效手段、构筑文明的有力推手。”李桂萍说。

  在用心用情实施“流动书包”项目的基础上,李桂萍还打造了“乡愁书院”等文化品牌,大力建设群众性文化阵地。“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可以使人明理,获得知识,从而提升个人素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利于实现乡村振兴中的人才振兴和文化振兴。”李桂萍说。(记者 王爽)

责任编辑:林凤清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