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综合阅读率比全国数据高出约10%——读书这件事,浙江人有多喜欢
发表时间:2023-04-27 来源:中国文明网

  春天,阅读的季节。继去年首届全民阅读大会在北京召开之后,4月23日到25日,第二届全民阅读大会在浙江杭州举行。

  浙江的经济强,文化也盛,全民阅读气氛浓郁。2022年,浙江居民综合阅读率为91.9%,比全国数据高出约10%。

  凭什么国家级阅读大会落地浙江?这多出的10%里,藏着多少浙江人爱读书的秘密?

  历史的基因

  悠长的历史,厚培了浙江人和书的情感。

  《越绝书》,我国地方志的鼻祖。书中记载着2500多年前,越王勾践“昼书不倦,晦诵竟旦”的刻苦。大概,这就是古越文化的发祥地上,最初的阅读故事。

  “书香浙江”的序幕,早早开启。

  西晋、唐、宋时期,北方战乱带来了三次“衣冠南渡”。南迁的百姓丰富了生产力,“七山一水二分田”也成了鱼米之乡。山好水好、生活惬意的浙江,收获了文人的偏爱。光浙东唐诗之路上,就有451位唐代诗人留下1500多首诗歌。

  尤其南宋定都杭州后,浙江迎来了文化大繁荣。读书,逐渐成了百姓日常。

  那时,杭州布衣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已经普及,大大提升了印刷效率,书更易得,也更亲民。浙江成为全国的刻书、藏书中心,“今天下印书,以杭州为上”至今都是学界共识,此后相继建立的天一阁、文澜阁、嘉业堂、玉海楼“江南四大藏书楼”也都在浙江。

  当时,浙江发达的出版业还催生了书商的市场意识。南宋临安城中的棚北大街就是书铺一条街,氛围堪比今天书市、书展的热闹劲。

  浙江人好出书,也好读书。

  因为重视教育,明代浙江书院达到290余所,到清代更是多达1000多所。隋至清1300年间,科举考试录取的登科人总数11万左右,其中浙江就有进士1.7万余人,占全国一成多。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和观念,至今在浙江民间代代相传。

  量变引起质变。时间走到近现代,“书香浙江”的高原之上,崛起了一座座高峰。鲁迅、茅盾、郁达夫、徐志摩、艾青、穆旦……浙江籍作家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半壁江山。成就和大众熟知度,决定了他们就是天然的阅读推广人。

  与此同时,文豪的人生与作品还传递着更深刻的内涵——

  鲁迅的书含着爱国主义,吟唱浪漫情诗的徐志摩,也有一颗赤子之心,“再别康桥”的原因之一是追随恩师梁启超的中国文艺复兴计划。

  有了骨气的“书香浙江”,清醒地认识到:读书不只是一个人的小事,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大事;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

  这,也奠定了浙江对待阅读的格局。

  时代的大“书房”

  先富起来的浙江人,对精神生活的质量和便捷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城市用15分钟、在乡村用30分钟,都能走到有书的地方。

  有时,你可以遇见一个图书馆。

  还记得几年前,全国都在关注的向拾荒者开放、被称为“史上最温暖图书馆”的杭州图书馆吗?实际上,杭州图书馆在2003年就在全国同行中率先推出免证阅览制度,任何人进馆阅读书籍都不需证件和费用。而今,全省的公共图书馆都如是。人们称赞:一座开放的图书馆,为杭州、为浙江树起文明地标。

  此外,浙江还在2016年发布我国首个公共图书馆地方服务标准,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方面再次走在了全国前列。

  有时,你可以遇见一家书店。

  受互联网冲击,投入产出不成正比的实体书店发展举步维艰。可是,城市和乡村都需要书店。

  于是,大企业搭了把手。2004年起,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开始了“小连锁”工程,给小书店做靠山。大书店负责货源保障、技术支持和品牌管理,小书店负责场地、人员和日常经营。现在省内有“小连锁”书店500多家,服务还延伸到了省外。

  与此同时,政府还拨了专项资金补助困难书店、帮扶书店向互联网转型、低价甚至免费提供高质量场地开书店,努力呵护书店这个城市和乡村都不能缺少的精神空间。这种姿态,也吸引了省外实力书店品牌入驻浙江。

  有时,你可以遇见一个城市书房或者农家书屋——它们是图书馆和书店之外,第三个公共阅读空间。

  2014年,温州建成全国首家城市书房,阅读免费,24小时不打烊。如今,全省已有城市书房超过450家,全国也有193个城市学习参照温州模式,建成3305家城市书房。温州也成为全国首个全民阅读示范城。

  浙江从2010年底全面启动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也在发展中意识到农家书屋存在资源旧、选择少、活动少等问题。日前,浙江省发布《关于推动“农家书屋+新华书店”(乡村书房)高质量建设的通知》,提出要在全省打造100家乡村书房示范点,让村民不再有什么看什么,而是想看什么有什么,真正享受到阅读的快乐。

  一个一个点,连成了一张大网。而今,浙江各地建有公共图书馆、城市书房、实体书店(书吧)、农家书屋、藏书楼等阅读服务设施约2.5万个,图书资源和阅读活动丰富。

  紧跟数字潮

  时间继续向前飞驰,科技的迭代越来越快。我们迎来了互联网时代。

  踩对了时代风口,浙江的数字经济腾飞起来。与此同时,浙江人也在尝试用数字技术,让全民阅读一起“飞”起来。

  互联网,代表速度和便捷。

  借书可以像网购一样,点点手机就在家坐等“收货”吗?在浙江,可以。

  2018年4月,浙江图书馆联合全省公共图书馆推出信阅服务。在支付宝登录图书馆信用服务,凭借芝麻信用,全省读者可以免借阅证和押金,实现十余万册新书全省借还,百万册馆藏书全国借还。无论乡村、海岛还是山区,快递能抵达的地方,书就能抵达;快递有多快,书就送得有多快。

  目前,信阅不仅覆盖了全省90%以上的图书馆,还和省内单向书店、多家新华书店等实体书店展开合作。这意味着,在店里,书可以只借不买。

  互联网,也代表着共享。

  图书,一定要哪里借哪里还吗?在浙江,不是。

  曾经,浙江和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省馆和市级图书馆,各自拥有独立的借还系统;有的市馆与下辖县(区)馆之间,系统也不统一。数据不共享,资源就流通不起来。尽管每个馆都有数字资源、无人借阅机、新媒体账号,但只是单体馆的服务质量提升,并不符合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共有、共建、共享”的初心。

  而今,浙江率先实现省内所有102家公共图书馆的纸质书通借通还。读者不受区域限制,不仅可以就地借阅任意馆的图书,而且愿意还在哪里,就还在哪里。

  此外,由浙江图书馆牵头、全省百家公共图书馆共同开发建设的浙江省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也已开通。该平台聚合了全省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的1127万条书目数据,实现了全省文献信息资源联合目录的一站式检索。

  互联网,还意味着新的阅读文本和空间。

  根据最新报告,2022年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4.92亿;中国网络文学作家数量累计超2278万、涵盖57个国民经济行业大类。

  俗话说,读什么书,成什么人。无论媒介怎么变化,人们对优质内容的渴求不变。

  为此,浙江率先整合网络文学生产大军,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网络作家村、第一个网络文学研究平台,还创新地给网络文学作家评职称,提供稳定的生活和工作条件。

  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还开班培育新生代网络作家,带领省内外网络作家去基层采风,帮助他们把文字转化成影视等产品,鼓励他们用老百姓喜爱的语言,创作展现时代风貌、人民心声的文学作品。

  目前,全省活跃的网络文学作家有1300余人,还有不少省外网络作家也被吸引到浙江。《甄嬛传》的作者流潋紫、《芈月传》的作者蒋胜男、《大江大河》的作者阿耐……他们写出了叫好叫座的作品。

  浙江之所以重视阅读的质量和趋势,因为这里有爱阅读的人。

  说了那么多,浙江为什么能举办全国全民阅读大会,为什么居民综合阅读率超全国数据的答案也呼之欲出了。

  在读书这件事上,既有历史的机缘,又能及时回应时代与百姓的需求和向往——这,也许就是原因。(供稿:浙江省文明办 浙江日报 记者 严粒粒)

责任编辑:王 泓凯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