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涛
青年志愿者奔赴抗疫一线 贡献青春力量
助人为乐
甘肃
2021年11月“中国好人榜”
个人简介.txt
人物故事:

  刘涛,男,1988年5月出生,民进会员,甘肃省天水市人,天水龙城救援志愿服务队队长。2015年刘涛组建天水市龙城救援志愿者服务队以来,认真参与各项救援工作的同时,还为多家单位、学校、医院等机构进行安全知识培训;热心公益,为偏远乡村学校和福利院的儿童捐送物资;积极参与抗震救灾、大型赛事保障工作。在2020年和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刘涛奔赴天水市防疫一线,为抗击疫情贡献力量。刘涛曾获“甘肃省第四届优秀青年志愿者个人”等称号。

  危难显身影,平凡见爱心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他。2016年5月,天水市武山县发生3.8级地震;2017年8月,四川九寨沟地震,他都第一时间主动请缨,前往灾区,协助开展抗震救灾工作,在救灾过程中不慎导致半月板受伤。至今每逢天阴下雨,总会感到疼痛。刘涛在数次抗震救灾工作中,共救助受伤人员180余人。2015年以来,每年的春运时节,刘涛总是奔波在火车站、长途汽车站,组织、培训志愿者,积极维持秩序,累计服务时长750小时,为归心似箭的都市异乡人提供服务,让他们安心回家过年。

  “疫”无反顾,危难时刻显担当

  在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刘涛带领天水龙城救援志愿服务队的队员四处筹措防护服、口罩、酒精、消毒水等防疫物资。同时,配合天水市有关部门成立“天水市疫情防控青年志愿者服务总队”,并担任便民服务分队的队长。他不仅带领队员冲锋在各个交通咽喉要道,做好天水来往车辆的消杀工作,还心系防控一线的“白衣天使”,为防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送去关爱和温暖。他协助天水市麦积区有关部门慰问赴鄂医护家属,为援鄂医护人员家属提供代购代寄跑腿帮办等服务。联系心理咨询师,为援鄂医护人员家属中的未成年子女提供“一对一”心理咨询、情绪疏导关爱服务。2020年疫情稳定复工后,刘涛先后组织对天水市海林轴承厂、天水市第二中学等企业学校进行消毒消杀任务,助力企业复产复工,学校复学。

  2021年10月,天水市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刘涛作为天水龙城救援志愿服务队队长,毅然决然充当起“领头雁”职责,分别向天水市有关部门递交了“请战书”,再次投身抗疫战场。在他的带领下,天水龙城救援队迅速制定了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在人员调度上,按照“队务会带头、队员先行、志愿者辅助”的原则,抽调有担当、敢做为的同志到第一线工作。

  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刘涛率先带头,主动担当,带领天水龙城救援志愿服务队奔走在天水市麦积区疫情防控第一线。在麦积区各小区进入封闭管理情况下,他带领队员深入“三无”小区,白天做好消杀工作,晚上组织配备第二天的消杀物资。连日来,他没有休息过一天,没有放松过一刻。在防疫物资不足时,他当即协调相关部门,做到就地解决问题,确保了防疫工作不中断。刘涛每天都深入基层一线,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队员和志愿者的就餐休息、安全防护等后勤保障工作,为队员们加油鼓劲,提振队伍士气,确保各个队员和志愿者始终处于实战状态,保持队伍持久战斗力。

  2021年10月22日至11月5日,刘涛连续工作16天,消杀了37个小区和防控点,除此以外还给疫情防控点配送紧缺物资达到300余次,在疫情防控期间中协助麦积区消防支队成功救助火灾一起,11月初对麦积区物资储备库装卸物资达到100余吨,共接到求助电话50多次,均已完成。

  强化学习培训,提升专业能力

  为做大做强志愿服务队,在专业性方面有所突破,刘涛经常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多次参加应急救援知识培训,积累应急救援方面的理论知识。他运用所学知识,为天水龙城救援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进行培训,加强队伍整体的业务能力。天水市龙城救援志愿服务队现有队员80余名,近一半的队员通过培训考试,拿到了红十字救护员证。为进一步发挥特长,提升周围民众应对地震、火灾等紧急事件的能力,刘涛多次为麦积区博物馆、天水师范学院、麦积区天成、天润学校及张家川曙光孤儿院等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医院、福利院等机构进行防震减灾培训及安全消防培训等活动63场次,累计受益人群3680余人。2017年开始至今,在刘涛的积极协调下,龙城救援志愿服务队还为麦积区五大体育赛事保驾护航,为赛事提供后勤、安全和医疗保障服务。

  刘涛深知青年有担当,国家民族才有希望。作为土生土长的天水人,他清楚地知道在一些信息闭塞的地方,有好多孩子们渴求能学习到更多地知识。于是,他捐款捐物,先后为孩子们捐赠学习用品、体育器材、衣物及米面油等折合人民币16.3万元。他还关爱孤寡老人。逢年过节,总会组织救援队的队员们去看望敬老院的老人们,一把香蕉,一提牛奶,都是他的爱心。老人们和孩子们都很感激和喜欢他。危难时刻方显担当,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刘涛的影子,刘涛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青年志愿者的勇气和担当。(责任编辑:周胜武 陈楚培)

来源:甘肃省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