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世显、彭敏、张建萍
平凡“敲门嫂”书写不平凡“敲门事”
助人为乐
江西省
2021年6月“中国好人榜”
敲门嫂.png
人物故事:

  在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时不时敲一敲孤寡、独居、空巢老人的门,问声好、唠唠嗑、拉拉家常,帮助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解决一些急事难事烦心事。他们当中,有社区干部、老党员、老干部,有退伍军人、退休职工、退休教师,还有楼栋长、网格辅助员、热心居民等等。他们虽然来自各行各业,年龄各异,经历不同,有男有女,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敲门嫂”。彭敏、邓世显、张建萍便是其中的一员,也是“敲门嫂”的第一批成员。

  放不下的牵挂

  彭敏是新钢街道环山社区一名极为普通的社区工作者,平凡但不平庸。环山社区是老旧社区,房屋大多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兴建的,现有居民1386户4100余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了三分之二,而且子女或在外务工,或搬到新小区,大都不在老人身边,平日里的饮食起居只能靠自己。如何让社区老人们过上更加安宁快乐的晚年生活?自从2003年来到环山社区工作后,彭敏就将辖区内的空巢、独居、孤寡老人的生活状况时时牵挂于心,常常敲敲门、问个好,帮助老人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

  居住在环山北村15栋的88岁老人顾相兰,两个儿子远在上海、深圳工作,无法照料两位老人,成了社区名副其实的空巢老人,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彭敏主动承担起了义务照顾老人的工作,时不时敲敲门,上门看望。有一次顾阿姨生病住院期间怀里一直揣着一个陈旧的铝盒子,里面是她一辈子省吃俭用积攒的19万元定期存单,住院时不放心,揣在怀里睡觉都睡不着。彭敏看望老人时特意问:“顾阿姨,这些钱您交给谁保管放心啊?”老人想了一会儿:“交给你,可以吗?”“交给我,您放心?”“放心!”

  面对老人的这份信任,彭敏很是感动。随后,老人在养老院每月的费用,她按月打到养老院的账户上,细心地保管好每月的银行转账凭证,做好明细记录。顾相兰老人离世后,彭敏及时把老人托付的剩余款项12万元全部交还家属。2017年3月2日下午,彭敏收到了远从上海寄过来的一个邮件,打开一看是一面写有“细雨润物无声一心为民,信任源于真诚无比荣光”的锦旗,这是已故老人两个儿子寄来的。

  “在社区工作,一定要做一个有心人,否则很难得到居民的信任,工作也就无法开展下去。”这是彭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敲门,虽然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儿,但彭敏十七年如一日甘当“敲门嫂”,敲响千家万户的门,以一颗赤诚之心为居民服务、为老人护航,敲出了人间真善美,敲出了浓浓社区情,敲暖了最美夕阳红。

  “老年俱乐部”里的古稀“暖男”

  “敲门嫂”不局限于女性,一些热心的男同志也积极要求加入,古稀老人邓世显就是其中的一位,而且他心思十分细腻,做人非常暖心。有着55年党龄的邓世显,今年76岁,从2008年起至今担任新钢街道含笑社区第三党支部书记。年轻的时候,邓世显在云南某铁道兵部队当了6年兵。2014年年底,邓世显老伴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也许正是这样的经历,让邓世显作为“敲门嫂”在关心老人时更加耐心、细心又暖心。

  在这些老人中,今年68岁的万树林,是邓世显重点关注的对象。万树林虽然年纪比邓世显小7岁,但其身体一直不大好。6年前,万树林因“三高”突发脑溢血导致中风偏瘫,左手不灵,腿脚没劲,走路就打抖。前几年万树林还能由老伴细心呵护,但当老伴去世后,万老一度极为伤心,始终无法走出失去老伴的阴影。邓世显有空便会过来陪陪他,说说话。在邓世显等“敲门嫂”的帮助下,万树林从伤痛中逐渐走出来。万树林经常会在小区里散散步,围着小区周边转转,早上、下午各一次,每次要走1个多小时。小区东西高低错落,万树林走路不稳当,很慢。邓世显一到周末就陪着万老慢慢转圈,一转就是十四五圈。“陪他散步,主要还是为了消去他心里的阴影与伤痛!”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万树林困在家中有2个多月没出门。但万树林没有怨尤,因为他这2个多月来有邓世显和社区的“敲门嫂”在关心着他,他们时不时给万老送去时令蔬菜、磨菇、西兰花、南瓜,送去大米、食用油等生活物资。“儿子打来电话问我缺什么?”万树林老人感慨地说,“小区里前栋后栋、楼上楼下的邻居都来关心我,我什么也不缺,请儿子放心在外好好工作。”

  邓世显等“敲门嫂”的暖心服务,让万树林一颗孤独的心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及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老邓是我的结对帮扶人,但也是一个人独自生活,却很热心,还时不时地陪我散步。他真的像兄弟一样关心我。”万树林在说这话的时候,一种极复杂的感动在心间涌起,以至数度哽咽,他拉了拉坐在身边的邓世显的手,以示感激!

  一个人被一个人这样需要着,一个人被一个人这样深记着。此间,古稀暖男“敲门嫂”邓世显,就在身边,他应该是幸福、快乐的……

  小区居民的“办事员”

  新余是一座新兴工业城市,也是一座包容开放的移民城市。1970年,作为支内子女,张建萍随父母支援三线厂建设,从上海来到赣西小城新余。50年沧桑巨变,50年春华秋实。当初的小姑娘如今已是近六旬的“大姐”,也是小区里人人熟知的“敲门嫂”。 她时不时敲一敲小区老人的门,唠唠嗑、拉拉家常,将他们当作父母一般的关心关爱。一个“敲”字,让老人们开心、儿女们放心,也让张建萍成为小区里不可或缺的“热心人”“好大姐”,受到左邻右舍的广泛赞誉。

  “只要到小区随便问问,都知道张姐是一位热心人,非常乐意帮助身边每个人。”居民郑婷婷说。2000年企业改制后,张建萍下了岗待业在家,20年来除了打零工短工,她还热心为小区居民跑跑腿,成了小区的义务“办事员”。原江西前卫化工厂回上海的同事、小区里行动不便的老人,只要招呼一声,张建萍往往二话不说,医保社保、退休年检、医疗报销、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还有80岁以上老人的高龄补贴等等,全都一一搞定。

  在张建萍的家里,有个铁皮柜子,柜子里专门放置小区老人或已回上海同事委托她办理的各种手续的档案袋,里面有照片有证件有表格,满满当当一大堆。刚开始,只是几个与她玩得好的返沪老同事来找她帮忙,办理医保、退休年检、医疗报销等。渐渐地,张建萍的“名气”越来越大,小区其他老人也来找她帮忙。“大家喜欢我,相信我呗。”在张建萍看来,老同事愿意找她帮忙就是对她的信任。张建萍开玩笑地说:“因为跑的单位频率高,办的事多了, 一些部门的工作人员都以为我是前卫化工厂留守办的同志。”

  “太热心了,热心的不得了。哪家有困难,她能帮就帮。”在居民傅六英心里,张建萍就是那个事事操心的“小区管家”。在张建萍看来,自己做的都是举手之劳的小事,不值一提。

  像彭敏、邓世显、张建萍这样的“敲门嫂”,在渝水区有许多。近年来,渝水区以列入全省、全国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县(市、区)和全省党的基层阵地资源整合一类县区为契机,以问题为导向,聚焦群众关切,本着“社区党支部(党总支)统筹引导、党员干部带头参与、居民自觉自愿参与”的原则,在52个城市社区636个小区探索“敲门嫂”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新模式,组建58支“敲门嫂”志愿服务队,队员1800余人,精准对接服务7600余名空巢、孤寡、高龄、失独、生重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紧扣生活需求、情感需求、健康需求,按照“就近就便、充分发挥专业特长”的原则,“敲门嫂”采取“点对点”“一对一”的“敲门”方式,为老人提供“敲门”关爱、矛盾调解、打扫卫生、维修家电、洗衣晒被、红白喜事、上门送餐、理发服务、代缴水电费、代买生活用品、医疗保健、法律援助等精准化服务,帮助老人解决各种需求10万余人次,让老人吃不愁、病不忧、乐有伴,安享“住在家里、活在社区”的幸福晚年,在推进基层治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平凡的“敲门嫂”,不平凡的“敲门事”。只要有心,再贫瘠的荒漠也能开出花朵;只要用情,再平凡的小事也能点燃一盏心灯;只要向善,哪怕一个微笑、一声轻柔的问候,都是莫大的慰藉。一个“敲”字,触动了多少人心中最柔软的部位;一个“敲”字,多么有情有义有温度;一个“敲”字,民得实惠,党得民心。一枝一叶总关情。“敲门嫂”,“敲”出了人间真善美,“敲”出了浓浓邻里情,“敲”出了文明实践新风尚,“敲”出了基层治理新气象,“敲”出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敲”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来源:江西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