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继业
七旬河洛大鼓传承人 20年来义务演出3000场
助人为乐
河南省
2021年6月“中国好人榜”
人物故事:

  尚继业,1943年9月生,河南省巩义市紫荆路街道永新路社区居民、巩义市曲艺家协会原主席、河洛大鼓第四代传人。

  尚继业为河洛大鼓第四代传人,也是河洛大鼓书演艺者,每年演出200多场,其中大多数为义务演出,平均一天半就有一场演出;他是一位老师,收徒教学,传承技艺,一板一眼,从不含糊;他是一个虽年已古稀但充满梦想的人,每天都在为河洛大鼓的传承而忙碌、奔波,乐此不疲,乐在其中。

  为学艺,他不辞劳苦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尚继业年幼时的好奇心,让他与河洛大鼓产生了不解之缘。小时候,村子里总是来很多唱戏的,那时候他就好奇他们浓墨重彩的花脸下,藏着一个什么样的面孔。一次偶然的机会,父亲邀请来村里唱戏的人住到了自己家里,他才第一次真真正正接触到了唱戏。每天的耳濡目染,让尚继业也学会哼上两首小曲,慢慢地敢上台演出,慢慢地敢自己一个人独揽大局。从此,尚继业便与唱戏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说开封地区举办曲艺培训班,就只身一人来到开封,开始学习河洛大鼓。那时候,开封的冬天特别冷,他站在古城墙上练习打板,手都冻得裂开了口子。很多同学都坚持不下去,回家了,他还是坚持下来了。终于,不辞辛劳换来了学有所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还没有电视,电影也往往只能四五个月才看一次,因此,河洛大鼓书,成了村里最大的精神食粮,说书人,便成了老百姓眼中当之无愧的明星。在那物质极度缺乏、缺少娱乐的时代,人的心灵犹如久旱的庄稼一样,急需雨水浇灌,而尚继业老人的大鼓书,恰如久旱之雨露,给老百姓带来的不仅仅是精神上的愉悦,更是一次次心灵的润泽。每天进村赶场,忙得不可开交,每次演唱结束,台下的观众都恋恋不舍,吆喝着,再唱一段,再唱一段。说书本身就是让人高兴,只要群众乐意,多唱一段就多唱一段,从来不去计较钱多钱少。

  为责任,他笔耕不辍

  “是河洛大鼓改变了我的人生,没有它,我不可能走到今天,所以可不能就让它没了。”1989年,70多的师傅病倒了,尚继业回到家乡,看望自己生病的师傅。病床前,师傅拉着尚继业的手问到,“今天还有谁在听大鼓书,明天还会有谁说大鼓书?”一句话道出了所有的无奈与沧桑。从那以后,尚继业暗暗告诉自己,绝不能让河洛大鼓失传,只有多尽一点力,才能早点看到大鼓的春天。

  尚继业拼着一股狠劲,如工匠造物,精益求精,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苦研鼓本文书,巡游乡里,充分汲取乡里乡村的民间语言养分,经常熬夜,对河洛大鼓进行创新和改编。

  “很多老艺人都有一肚子东西,若能整理出来,就是一份宝贵的财富,以后老艺人们会越来越少,再不整理就来不及了。”为了拓展大鼓书的艺术表现能力,尚继业一有时间就往乡下跑,通过询问一些老艺人和经常听大鼓的老观众,他整理出了《破镜记》、《包公案》等多首经典的老段子,在舞台上重新得到展现。并出版《河洛大鼓初探》《河洛大鼓古今曲目选》《尚继业曲艺作品选》《河洛大鼓书帽集锦》《河洛愿书》《河洛新曲》《说古论今唱道德》《艺苑鼓曲》《唱响新时代》九部专著,河洛大鼓教学DVD 30余盘。

  在尚继业的努力下,河洛大鼓与其他地方传统的曲种结合到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尚派河洛大鼓唱腔。特别是近几年,巩义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开展以来,尚继业先生与时俱进,不断挖掘创新,结合创建工作需要,编写了一些接地气、上档次,体现时代特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作品。《游巩义》、《两学一做见行动》《三严三实正党风》《创建全国文明城》《再创巩义新辉煌》《扫黑除恶》《道德模范张全举》《寻人记》等作品,一经演出,轰动了大街小巷。

  为传承,他孜孜不倦

  为了传承河洛大鼓这门艺术,他始终做到“四个一样”,即人多人少一个样,环境好坏一个样,有酬无酬一个样,城市农村一个样。1982年3月柏茂村一次演出,晚上演出后吃夜餐,有两个60多岁老大娘来找,说“俺来听的晚了,听说唱的《拉荆笆》老好听,人都唱哭了,俺老想听听”。他立刻说:“把这口汤喝了,就唱。”于是,专门为两位老人认认真真演唱了40多分钟的《拉荆笆》。

  “只要有付出,就一定会开花结果。”尚继业不仅是河洛大鼓艺术的改革创新者,而且还是鼓曲艺术的教授者。他不断培养新人,连年来免费培训河洛大鼓学员800余人,正式收徒84人,培养出的优秀学员层出不穷。他将成绩优秀的学员编组,带领他们深入镇(街道)、村(社区)进行演出,每年演出场次200余场,其中大多数为义务演出,20年间义务演出3000余场,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也使更多的人了解认可河洛大鼓。2006年,河洛大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滴汗珠万粒粮,万粒汗珠谷满仓。在尚继业老先生的精心浇灌下,河洛大鼓这朵艺术奇葩,正在茁壮成长,绽放新芽。

来源:河南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