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峰、李淑兰
党员夫妇同签器官遗体捐献书 不忘初心感恩回报社会
助人为乐
安徽省
2019年4月“中国好人榜”
人物故事:

  人物简介:刘峰,男,1968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李淑兰,女,1969年10月生,夫妇两人是蒙城县篱笆镇刘庙村村民。

  事迹简介:2016年刘峰被诊断为吉兰-巴雷综合症。长期治疗病情没有得到好转。一天,刘峰向妻子提出捐献遗体的想法,得到了妻子李淑兰的支持,并决定一起捐献。“我们只想尽自己的最后一份力帮一帮有需要的人。”李淑兰说。家里生活苦难时,是党和政府给予他们温暖,两人想要通过这种方式回报社会。刘峰夫妇的决定得到在部队服役的儿子的理解和支持,2018年7月4日,刘峰夫妇在医院签订人体器官捐献协议,2018年9月12日凌晨,刘峰去世,遗体被运往蚌埠医学院作医学研究,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爱心,造福后人。2018年9月刘峰、李淑兰被评为“亳州好人”,10月获评“安徽好人”称号。

  2018年7月4日,生病期间的刘峰和妻子一道在遗体捐献志愿书上按下手印,用行动践行着对党的誓言,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大爱。

  “党牵挂着我,我也得对党有贡献”

  推开病房的大门,刘峰早已靠在病床等候了。他简单的穿了一件白色背心,瘦弱的身躯因为病痛的折磨只有不到80斤重。看到工作人员进来,刘峰脸上立即布满了灿烂的笑容与他们打招呼。

  51岁的刘峰,是一名有着27年党龄的老党员。2016年被诊断为吉兰-巴雷综合征。“这个病到多个医院查,结果都是一样的,没有好的特效药,住院都是缓解病情。”妻子李淑兰介绍,“他因为工作原因,长期与染料接触,年轻的时候就出现症状,谁知道后来发展成了这样。”

  多年来,家庭生活的重担,全靠妻子李淑兰一人支撑。而李淑兰自己身体也不好,是名宫颈癌患者,巨大的医疗开支,导致家庭经济一度十分困难。

  看病治疗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可他从未向政府张过口,申请帮助,直到刘庙村两委了解到他家情况后,主动帮他申请办理了贫困户。

  “我是一名党员,有好的政策要先让更需要的群众享受,所以从来没有主动申请过。”刘峰说,当村干部将他列为帮扶对象,经常上门嘘寒问暖,让他很感动。

  长时间的治疗并没有让刘峰的病情有所好转,想到生病期间党和政府的照顾,刘峰一直思考着如何回报这样的关怀。“我喜欢看报纸和电视,经常看媒体宣传,有人捐献遗体或者器官帮助他人,听说现在的医学教学极度缺乏。”刘峰说,“为国家做不了大贡献就做小贡献。”

  捐献遗体献出生命礼物

  当刘峰了解过政策后,他就立刻和老伴儿商量,决定进行遗体捐献。“如果我的遗体能够研究出治疗这个病的药,我就觉得值了。”这个想法得到了妻子李淑兰的支持,并决定和他一起捐献。

  “他说以后咱俩死了,把遗体捐献了吧。他讲好,我也讲好,一直有这个想法。”李淑兰坐在病床旁边望着刘峰,满眼的泪水中透露着坚定。

  随后,夫妻二人将想法告诉了正在某解放军部队服役的儿子。儿子起初并没有答应,因为儿子认为他是家中独子,现在身在部队,暂时不退役。还没能在父母面前尽孝,若死后再不能为父母送终,会十分不孝。

  “我就给儿子说,你在部队好好干,能为国家做出贡献,就是对我们最好的孝顺了。”刘峰说,他和妻子捐献遗体的想法十分坚决,反复和儿子沟通后,终于得到了儿子的支持。

  2018年7月4日上午,在蒙城县中西结合医院的病房里,刘峰和妻子李淑兰在当地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指导下,郑重地在遗体捐献志愿书上填写了各自的相关信息,并签字按下手印,完成遗体捐献手续。

  奉献源于心中爱的深沉

  谈起自己的身后事,刘峰总是笑着对李淑兰说一定要响应政府的移风易俗号召,坚决不办丧事。家乡人说刘峰糊涂,不按“习俗”办事,可是李淑兰却知道,他过的比谁都讲究。

  刚住院第二天,隔壁床的病人病危,被拉进急救室,病人家属急着筹钱,刘峰二话不说,帮助了一百元;村里贫困户的孩子上大学,刘峰夫妇省吃俭用捐助五百元;村里修路,刘峰带头出钱……

  虽然身体不行,却总想能为大家做点什么。在刘峰的心中,1998年入党的宣誓,不仅是荣誉更是责任。

  2018年9月11日,晚8点37分,刘峰在家去世,次日凌晨1点左右,蒙城县红十字会、合肥某眼科医院、蚌埠医学院三方到刘峰家中取眼角膜,3点左右遗体被运往蚌埠医学院作医学研究。

  按照刘峰生前的嘱咐,李淑兰没有办丧事,一切从简。简单平凡的向生命致礼,展现的却是老党员对党和国家执着又深沉的热爱。

来源:安徽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