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斌
一线职工组建志愿者协会 十余年如一日无悔奉献
助人为乐
四川省
2019年3月“中国好人榜”
人物故事:

  刘红斌,男,47岁,汉族,攀钢冷轧厂职工。他是攀钢冷轧厂的一名普通员工,更是攀枝花公益战线上一名资深志愿者。2003年至今,他累计志愿服务达5000多个小时,将自己的热情、精力和时间倾情奉献社会,让原本平凡的人生呈现出熠熠光彩。

  情系志愿事业  组建志愿者协会

  200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刘红斌参加了一次绿色骆驼公益协会组织的四川省若尔盖县辖曼乡草原上义务植树活动。志愿者们不计报酬、不辞辛苦的义务奉献精神,让他深受感动,也让他深深感到志愿者团队的力量。回到攀枝花的他,便积极与几名志同道合的志愿者朋友一起,在攀枝花筹备组建起了东区志愿者协会。从此,协会就成了刘红斌终生服务的目标,每个工休日、节假日,他都无私地奉献给了志愿者协会,奉献给了志愿服务事业,他的青春年华也在志愿服务中一页页翻过。

  协会刚成立时,刘红斌几乎每个周末都带着志愿者在中心广场开展宣传活动,倡导志愿精神,现场招募志愿者。但那时,人们对志愿者都不太了解,很多人看一眼就走了,到后来就是这样一个景象:一张桌子、几个人,在太阳下,没有人来咨询,更没人来报名。灰心、失望、犹豫……各种悲观的情绪涌上志愿者们的心上。然而,有一件事情,却让刘红斌深受感动,并在志愿路上坚持了下来。在他们招募志愿者过程中,当时中心广场正对面的泰隆商城总经理助理,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在烈日下为他们送来了矿泉水,并且组织了几个员工来注册当志愿者。正是这一份爱心,让他和志愿者们觉得自己的工作有人认可,有人支持,他们一定要坚持下去。就这样,刘红斌带着协会,从初期的几个人到现在的上万人,从初期的发展难、项目少,到现在10余个国际国内公益项目对接,刘红斌带着志愿者们一点点地坚持、一步步地前行。

  拓展服务内容   引领志愿事业发展

  “从事志愿服务十多年,别人觉得难,我没觉得多苦——我本来就喜欢做公益事业,爱好和社会责任刚好结合在了一起。”刘红斌带领协会争取到的第一个项目是世界银行资助的“矿工及矿工家属的生活现状改善项目”。当时协会运行困难,没有资金来源,但没想到因为攀枝花独特的钢铁城市属性,让协会申请到了项目,这对刘红斌来说是一个好的开端,更是让协会看到了希望。但是,困难也来了,如何执行和管理项目是刘红斌和协会遇到的最大难题。于是刘红斌又积极申请了国家商务部和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资助的“NGO组织能力建设项目”,得到了去北京参加能力建设培训的机会,这让刘红斌不仅懂得了“筹资与资源管理”、“如何申请和执行项目”等,顺利完成了世界银行资助的“矿工及矿工家属的生活现状改善项目”,更对协会今后的运转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随后的服务工作中,他带领志愿者协会组织成立了东区“快乐学校”志愿服务队、外来务工青年服务中心,主动融入全市党政中心工作,积极对接国际志愿项目,不断拓展志愿服务范围和内容,逐步规范了志愿服务项目和流程。在刘红斌的努力下,从2009年开始,协会成功申请了香港社区伙伴支持的“增强攀枝花消费者对农业实践与生态之间关系的理解、推动本地城乡互动”、“城市农耕及社区支持农业”和“盐边县和爱乡水资源保护”项目,争取项目资金20余万元,通过实地学习生态种植技术,让城市居民认识生活与环境、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增强了环保意识。通过开展健康讲座、水源保护讲座、城市农耕体验、共同厨房、农夫集市等活动,不仅让城市居民感受和了解了农村生活,更是帮助村民提高了经济收入,同时让保护环境、爱护家园、支持绿色生活的理念逐步融入村民和市民心中。在这个项目实施中,刘红斌还积极帮助和爱乡成立文艺队伍,制作民族服装,开展文娱活动30余次,参与村民300余人,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受到当地村民的一致好评。

  刘红斌早年随父母到攀,大学毕业后,便到攀钢工作,成为第二代攀枝花建设者。他常说,这里的外来人员很多,我们要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攀枝花就是他们的家,感受到攀枝花的阳光和温暖。为此,2014年初,刘红斌带领协会成立了外来务工青年服务中心,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法律咨询、就业咨询、爱心帮扶、婚恋交友等各种服务。2014年春节前,他带领53名志愿者,在攀枝花客运中心开展了“快乐回家•温情你我”春运志愿服务活动,为返乡返城务工青年提供乘车引导、行李搬运等服务1472人次。七夕节时,他带领协会组织开展“七夕缘定今生”相亲联谊活动,吸引了来自各行业的150余名单身青年男女的参与。中秋节前,他又组织开展外来务工青年茶话会,在大渡口街道金福社区与130余名外来务工青年一起过节,积极帮助外来务工人员了解东区、了解攀枝花,增加他们的城市融入感,让他们感受到了攀枝花的温暖。如今很多外来务工青年都把他当作知心大哥,也自愿加入到了志愿服务活动中来。

  无私无悔奉献   凝聚志愿者力量

  “志愿服务工作让我收获很多,但是对父母家人我很亏欠,很多休息时间都在做志愿服务,很少陪他们。然而当下社会,还是需要我们志愿者多付出一点,多传递一点正能量,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在每次协会的新成员培训课上,刘红斌总在传递这样的观点。

  作为从事志愿服务工作10余年的他,上班以外大部分时间他都在协会或志愿服务活动现场。2005年,为了组织10月25日的国际志愿者日活动,已经4个月没有回家看望父母的刘红斌,抽空赶回家中为过60岁生日的母亲准备了一顿生日晚餐后,只喝了一杯酒就匆忙离开了家。他的心里惦记着第二天的国际志愿者日活动。2007年,除夕之夜万家团圆之际,刘红斌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将妻子独自留在家中,而自己却去组织志愿者为街头的露宿者送上食品和饮用水,送去了社会的温暖和问候。这样的事情,时常发生。对此,他也只是轻轻地说:“真的对不起家人,但志愿服务工作总要有人干。”

  一个人,脉动一群人。短短十年间,在他的影响下,东区志愿者协会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了如今的11000多人,一大批青年人加入到了他的志愿服务项目中,汇聚成了一张张东区名片,成为东区志愿服务队伍中一道最亮丽的风彩。东区志愿者协会先后荣获了“全国公益事业荣誉勋章”、“全国百万青年志愿者助残行动先进集体”、“四川省十大杰出志愿服务集体”、“四川雷锋式志愿服务组织”等荣誉称号。他个人也被共青团四川省委、四川青年志愿者协会评为第五届四川省优秀青年志愿者。

  “把困难留给自己,为社会献出爱心”是刘红斌恪守的诺言。在刘红斌的价值观中,为群众、为社会奉献力量是自己应尽的责任。而他最大心愿,就是能把毕生的精力献给志愿服务事业,为社会献出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

来源:四川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