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英
基层干部建助学团队 扶助400多名贫困学子圆梦
助人为乐
青海省
2018年2月“中国好人榜”
人物故事:

  多年前,她站在三尺讲台上诲人不倦;如今,她离开课堂仍为黑夜里的孩子亮起一盏明灯。她不是老师,却如同老师一般关心不同年龄的学生;她只有一个孩子,却是444个不同民族孩子的母亲。

  有人说,她是这些不同民族的山区孩子的筑梦人。她说,正如那首歌唱的那样:“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我们的妈妈叫中国……” 无论来自哪里,无论是什么民族,每个孩子都应该被宠爱。她看着一个又一个不同民族的孩子们,通过她的帮助乘着知识的翅膀遨游于理想的天际;回过身,又托起一个又一个孩子们稚嫩的梦想。

  病床上萌生助学心愿

  她叫王玉英,今年五十四岁,现任海东市财政局农业发展科科长。工作时间的王玉英和身边许多人一样,精干的短发,一身得体的工装。然而就连身边的同事都不知道,工作中兢兢业业、踏实肯干的她,在闲暇时间五年如一日地默默做着一件大事!

  她是青海山区444名不同民族的贫困学生的妈妈,因为她持久、无私的奉献,使得许多和她素未相识的贫困学生都可以乘着知识的翅膀遨游于理想的天际,她像一缕阳光,温暖着这些汉、藏、土、蒙、回族孩子的心。

  2012年3月,王玉英因病住院,期间有一个网友邀请她加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一助学群。看到群里的助学信息,王玉英说: “我们青海的娃娃更需要资助!”群里就有人开玩笑说,那你就建立一个青海助学群。没想到这一句玩笑话,让王玉英萌生了为青海贫困学生搭建资助平台的坚定心愿。

  王玉英是一个十足的行动派,当下便和丈夫商量,创建一个属于青海的助学群。在得到家人的支持后,还在病床上的她就开始着手创办。由于她的网名叫梦竹,且竹也有高风亮节的寓意,加之竹与‘助’又是谐音,于是王玉英就决定用“竹之梦”这个名字。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有了名字,就得立“规矩”。通过征求多方意见,在新疆助学群友的帮助下,王玉英迅速拟写了《竹之梦青海助学工作规程》并于5月14日公布在竹之梦青海助学群博客中。她说:“要做就要做最好,这样能够更好地帮扶青海贫困儿童。”

  万事开头难,当初在青海的志愿者只有王玉英和丈夫两个人,那些繁重的工作谁来完成?找不到资助人怎么办?如何让大家相信自己?一个个难题真实地摆在眼前。王玉英那种不服输的劲儿又上来了:“不管再难,再累,一定要尝试!”王玉英先开始联系贫困学生所在的乡镇、村委、学校等,待落实了贫困学生的初始名单后,她又拉着自己的老公一个个去家访,逐一进行核实。然后利用休息时间,学习在网络平台上编写发布资助信息,并将最终的助学名单和资料发布到网络,寻求网友资助。实在忙不过来,王玉英又发动了财会专业的弟弟,做团队的第一个管理员,帮助管理账务,编写发布助学信息,确保公正透明……在她的坚持和辛勤努力下,5月30日,第一批15个受助学生得到资助,这15个孩子90%是少数民族。资助这些孩子的爱心人士都是王玉英身边的亲朋好友。就连她刚刚参加工作的儿子,也在妈妈的影响下资助了一名贫困学生,以此来支持母亲的助学事业。

  为山区孩子筑梦未来

  秉持“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依靠公平公正公开透明严格的助学制度,竹之梦青海助学群资助了一批又一批不同民族的贫困学生。经过5年多的发展,助学队伍也渐渐发展壮大,现在的助学团队已经拥有11名管理员,30多名志愿者和700余爱心网友。这5年来,他们共捐助物资90多万元(其中现金55.2万元),助学的范围也从互助县扩展到了平安县、大通县三个县。互助县五峰镇平峰小学、七塔尔小学,东沟乡龙一、口子、纳卡小学,台子乡格隆、新合小学,东和乡大桦林小学,五十镇甘滩小学,红崖子沟乡芦草沟小学。西宁市大通县长宁镇尕庄小学,桥头镇庙沟小学,青山乡西山中心学校,县第四中学。平安区洪水泉乡井儿沟小学(90%的学生为回族),三合乡翻身村小学等十五所中小学的444名学生(其中四名大学生,有汉,藏,回,土等民族)。累积资助1488人次。这些孩子的家庭多是地处偏僻脑山和半脑山地区,很大一部分来自单亲家庭和残疾家庭,还有一些是留守儿童和孤儿,基本没有生活来源,家境十分贫寒。在王玉英及其团队的帮助下,有的已经顺利读完高中甚至步入了大学。

  除按照《竹之梦青海助学工作规程》进行一对一助学外,每年在春节之前进行慰问活动。还联系好多企事业单位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上海交大支教团给互助、大通、平安64所小学各捐赠药箱一个;南京“曈心公益”多次的捐助书包等学习用品;联系百度吧开展小桔灯活动,捐助书及学习用品;发起《有了您们的爱,冬天还会冷吗?》的衣物捐助活动,共收到来自全国37位网友捐助的49个包裹,主要有过冬的棉衣、毛衣、鞋袜、围巾、图书等;联合武汉地质大学等七校举行“献你我点滴爱心,送孩子健康未来”为主题的爱心活动;联系企业家两次为学校捐赠课桌凳190套,解决了学校的燃眉之急;联系省书法家协会先后两次组织20余名书法家到互助五峰、东沟学校进行义务讲授传统文化和书法知识;联系北京朝阳区邮政局领导带着150件爱心包裹到互助东沟纳卡小学;联系外地商家为互助县五峰镇平峰小学捐助过冬新衣134套等等。

  2014年高考结束后,互助县民族中学的藏族孩子简文秀、李彩霞,互助一中的张生雯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重点大学。然而高昂的学费让这三个孩子望而却步,在假期纷纷出去打工,仍是杯水车薪。王玉英得知情况后,一次次来到她们的家中走访,并为她们找到了后续的资助人,三个人的学费住宿费都有了着落。

  我想办法给你一个家

  2014年9月20号,一个普通的星期六。对于互助县五峰镇平峰村的牛成龙母子来说,却是不寻常的一天,更是永生难忘的一天。在这一天,他们终于住上了属于自己的家。而这一切改变,都离不开王玉英的热心帮助。

  牛成龙在五年级时受到王玉英等人的资助,从那个时候他的成长就时刻牵动着王玉英的心。牛成龙从小父亲去世,与既盲又哑的母亲相依为命,家中没有任何收入来源,母子二人住在村里半山腰上不通水不通电的土坯房里,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在走访过程中,这个家庭的窘境让王玉英偷偷抹了好几次泪。她随即在群里发出倡议,希望大家能帮帮这个家庭,并通过和村委主任协商,为母子二人在山下借到了两小间平房,不定期地送去米面油衣服等生活物资。每次去五峰发放物品、家访、春节慰问等,都得到牛成龙家里去一趟,这已经是一种习惯了,每次送去的不但是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现金,还有更多的关爱和温暖。

  王玉英夫妻通过和村委会多次协商,再加上镇政府和平峰村两委班子的关注,得到他们积极支持,为牛成龙家落实了异地搬迁项目资金、危房改造项目资金等,为牛成龙家筹建盖房。工期的进展情况,他们还需要些什么,王玉英常常在挂念着这些,隔一段时间就去看看,资金缺口王玉英夫妻联系爱心人士得到了解决。房子终于建起来了,镇政府的领导亲自到场祝贺,村委会也邀请了王玉英夫妻和爱心企业家参加简单的房屋落成仪式。四间不大的平房,简单的家具,但却亮堂。牛成龙和母亲终于告别了那破旧的“小黑屋”,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家。他们的脸上,浮现出了久违的笑容。

  王玉英拉着牛成龙母亲的手,让她摸着新家里的一切:被子、沙发、茶几、床垫、床单、窗帘……虽然她看不见,也听不到,但这双手的温度,她却记得,她用力握着王玉英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每一次,每说到一名贫困学生的情况,王玉英的眼中总会蓄满泪水,她说,每一次家访,每一次面对这些孩子,我都会忍着泪水。我真得看不得他们受这样的苦。也许她的内心藏有一个重洋,但我们只能偶尔看见她流出的两颗泪珠……

  土族少年的爱心传承

  土族少年徐文良,是互助民族中学第一批受资助的学生之一直到今天,徐文良依旧记得竹之梦走近他生活的那一天。2012年,5月12日,徐文良第一次见到竹姨。得知自己或许能够成为竹之梦第一批助学对象时,徐文良的心喜忧参半。喜的是,自己上学的费用一直是家中最大的开销,如果能够得到资助,能为家里能轻松不少。忧的是,作为一个好强的男生,徐文良一直不愿意将家中掣襟露肘的贫困情况告诉给他人,他深怕这个助学前的家访会是“高高在上的布施”。而当他走进接受家访的房间,看到竹姨一个人微笑地等候时,他那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如今,徐文良已是青海大学的一名学生。多年来的相伴,他开始亲切地喊王玉英为“竹姨”。在他的心里,竹姨就像自己的母亲一样。

  在努力学习的同时,徐文良也在竹之梦助学中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现在已是竹之梦青海助学群的秘书长了。同时,徐文良还利用假期时间勤工俭学,他用勤工俭学挣来的钱,资助了一名贫困学生。很多人不太理解,一个家庭条件原本就不太好的学生,为什么要去资助别人?每次听到这个话题,这个憨厚的土族少年显得有些激动,他说:“我曾经在家庭困难的时候受到了资助,我也看到了竹姨的辛苦,心里一直很感激,我想用自己打工挣的钱帮助其他的和我一样的人!”这个不善言辞的大男孩不知该怎么更好地表达,但在他的身上,表现出了向上向善的正能量。这种温暖的力量正是通过王玉英传递的。

  说起今后的打算,王玉英坚定地说:“我们要一直在助学路上走下去,永不止步,要把爱的接力棒传递下去……”

来源:青海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