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青垣
耄耋老人20余年化名捐赠善款14.8万元
助人为乐
江苏省
2017年11月“中国好人榜”
人物故事:

  个人简介:江青垣,家住健康路街道田家门社区,1929年出生,195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长期从事机械电器设计工作,80年代回到镇江,任教于高级技工学校。

  事迹简介:江青垣,作为一位普通老人,他捐出了镇江慈善史上的第一笔善款,唤起了镇江慈善捐款第一代人的记忆。江青垣自95年开始,连续20年,以“吴明是(无名式)”、“郑江人(镇江人)”名义向市慈善总会、团市委希望工程办公室、市红十字会、市妇联等部门,捐款共计148000余元。

  正文:

  一位八旬老教师,坚持奉献爱心20年,捐款超过14.8万元。除向市慈善总会、希望工程、红十字会、妇联等机构捐款外,还通过媒体向那些遭遇不幸的困难群体伸出援手,累计资助20多人,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大爱之歌。近日,健康路街道开展寻找身边的道德模范活动,记者见到了居住在该街道田家门社区的这位爱心老人,今年86岁的镇江技师学院退休教师江青垣。

  每张收据背后都有爱心故事

  江青垣老人清瘦矍铄,身板硬朗。老人展示的可以铺满整个桌面的一沓沓爱心捐款收据,20多本慈善捐赠、社会妈妈、希望工程等各种版本捐赠证书,多篇日报和京江晚报对受助者的报道,无不讲述着一个个温暖人心的故事。

  江老依然清楚地记得向市慈善总会的首笔捐款。那是1995年11月1日,市慈善基金会(暂定名)筹委会刚刚成立,当年66岁的他从广播里听到消息后,于当天下午冒着严寒骑车赶到市民政局捐出了400元,由此成为向市慈善总会捐款第一人。此后,老人的爱心善举一发不可收。

  2001年,丹阳13岁少女袁丽丽被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命悬一线。老人看了报道后,第二天就专程赶到报社捐款500元。

  2008年,外来打工人员马明忠两岁的儿子小阿旦跌坐热水锅中,被严重烫伤。媒体报道后,老人当天给记者留下一封信,向这名不幸的回族儿童捐款500元。

  2011年,镇江“大爱之星”张晓春的造血干细胞受捐者--山西临汾女教师许香香无力支付巨额手术费用。看到本报报道后,老人向许香香捐助1000元。

  2014年,航行在镇江江面的安徽船民万传翠7个月大的女婴特重度烧伤。老人赶到报社,捐出当月退休工资的一半即2000元,帮孩子一家渡过难关。

  江老更是慈善总会、希望工程、红十字会、市妇联等组织的熟面孔,特别是希望工程,多笔捐款都在2万元以上。每次发生灾情后,老人都第一时间捐款,用于灾区重建家园。2004年印度洋海啸,援助300元;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捐款4000元;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捐款1000元;2014年云南鲁甸地震,捐款3000元……

  二十载光阴飞逝,江老已近耄耋之年。20年来,江青垣的慈善捐赠已涵盖助学、助老、助残、助医、赈灾等诸多领域,慈善的触角更是延伸到全国各地。据不完全统计,其捐款已达14.8万余元,其中向希望工程捐款11.24万元,向红十字会捐款1.78万元,向慈善总会1.3万元,这不包括老人通过媒体或直接向困难群众的捐款(因无收据已无法统计)。此外,江老从2002年开始,每年向母校上海交通大学捐款,回馈母校。

  行事低调,心里装的是奉献

  江青垣老人非常低调,曾多次捐款不愿透露姓名,或者以“吴明是”(无名氏)、“郑江仁”(镇江人)代名,对老伴、子女、朋友、邻居也闭口不谈自己捐款的事情。由于接触次数多了,老人受到市希望工程办公室、市红会工作人员的关注,后随着记者的采访,老人的真实身份逐渐曝光。而直至去年老人荣登社区设置的“善心立德榜”,家门口的邻居才得知他的义举。老人也从来不图回报,有受助者通过媒体向“不知名的老爷爷”道谢,他没有主动“认领”,他说只要渡过难关就好,我做过了也就渐渐淡忘了。

  江老做慈善很大方,但对自己却很“苛刻”。老人多年的退休工资仅有七八百元,2008年时还不足2000元,直到2012年才涨到4000元。从2002年开始,他和老伴就住在花山湾九区一套老房子里,面积仅60平方米,过着简朴的生活。同是教师的老伴曾经对他的善举不理解,后在他的影响下,老两口从2003年开始成为首批“社会妈妈”。老人说,物质上的丰裕比不上精神上的满足。自己和老伴都是退休教师,子女们都已成家立业,自己的收入虽然不多,但老两口也够了,社会上还有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帮助他们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江老195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老人说,我能在那个年代在上海交大读到大学毕业,完全是国家资助、培养了我们,工作以后我一直在想怎样为祖国、为社会做些贡献。现在自己年事已高,大事情干不了了,只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奉献一点爱心。老人在田家门社区“道德讲堂”上引述巴金先生的名言说,“我思索,我追求,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

  向江老问起,20年的默默付出,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老人回答说,“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我想多做一些种树的事。我之所以用‘吴明是’‘郑江仁’名义捐款,是希望社会中多一些光明,多一些正义,多一些仁爱”。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老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帮助别人的快乐妙不可言。

来源:江苏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