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兰
七旬农妇19年养育两名弃婴成长成才
助人为乐
安徽省
2017年11月“中国好人榜”
人物故事:

  人物简介:李立兰,女,1942年2月出生,马鞍山市和县善厚镇皂角行政村村民。

  事迹简介:1996年寒冬的一个风雪之夜,李立兰捡到了几个月大小的男婴,她顿生爱怜之情抱着孩子回到家里。几个月后的一天李立兰发现在一丛枯草中躺卧着一个襁褓,里面包裹着一个几个月大小的女婴,她没有多想抱起女婴赶回了家。19年来,李立兰坚定地抱着把孩子抚养成人的信念,承受着儿媳妇对她抱养孩子的不满和家庭的贫穷,含辛茹苦抚养这对孩子,哪怕自己“吃糠咽菜”也要想方设法给孩弄点荤菜;在照料好孩子生活的同时,她还特别重视孩子的学习,2015年高考,两孩子都取得令人欣慰的成绩,一个考上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一个被厦门大学录取。

  正文:

  这是一个特殊的家庭,一个患有严重自闭症、间接性精神分裂症等多种疾病的儿子,长年累月不出家门,以床为伍,吃喝拉撒需要人照顾;19年来含辛茹苦养育两名捡拾的弃婴,并将他们培养成才,一个就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一个就读厦门大学。而撑起这个家庭物质和精神支柱的却是目不识丁的大义农妇李立兰。

  李立兰家住善厚镇皂角行政村小拐自然村。他和丈夫胡道银先后养育了三男一女。大儿媳略有智障,孙子五岁时因儿媳管护不慎,溺水身亡。患病后的大儿媳被医生诊断为不利养育。为了却儿子的心愿,减少儿媳膝下无儿无女的寂寞,李立兰萌生了抱养之意。1996年寒冬的一个风雪之夜,在善厚镇韩桥村与桃园村的结合部,路过此地的李立兰听到一阵婴儿凄惨的哭声,循声找去,李立兰捡到了一个襁褓,里面裹着一个几个月大小的男婴,身上冻得青一块紫一块。李立兰数声呼喊无应答,直觉告诉她:这是一个被父母遗弃的孩子。望着怀里不再哭叫的男婴,李立兰顿生爱怜之情,紧紧抱着孩子回到家里。

  李立兰满以为儿子和媳妇一定会接纳这名可怜的弃婴,没想到儿媳说:“我不能干重活,家里这么穷,男孩子养大了负担太重,你还是送给人家吧。”“捡拾的孩子咋能再送回去?送回去不是死路一条吗?你们不要,我养着!”李立兰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决然要收养,并给弃婴取名“胡路路”,意为在路边捡拾的孩子。

  儿媳无意收养男孩,却有心抱养女孩。但抱养孩子毕竟不像购物,随到随取。不知是苍天可怜那些被父母遗弃的婴儿,还是生性慈悲的李立兰与弃婴冥冥中缔结的缘分,几个月后的一天黄昏,李立兰从万元村裴桥岗回家,隐隐约约听到一阵婴儿的啼哭声。在一丛枯草中躺卧着一个襁褓,里面包裹着一个几个月大小的女婴,李立兰没有多想,抱起女婴赶回了家。

  儿子儿媳虽然同意收养女婴,并给女婴取名“胡巧莲”,但儿媳尚不懂养育之道,抚养小巧莲的一切事务多半落在李立兰的肩上。19年来,李立兰克服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一边照顾患有间接性精神分裂症的儿子,一边含辛茹苦抚养路路和巧莲。读小学时,只要是学习上需要的用具她都毫不犹豫地买给“兄妹俩”;上中学了,想到孩子正处在长身体的时候,李立兰总是省吃俭用,想着法子变着花样给“兄妹俩”制作可口的饭菜,而她自己总是端着饭碗躲在一边“吃糠咽菜”,路路很懂事,每次奶奶收拾碗筷时总能看到孙子故意留下的一点荤菜。

  2008年,丈夫去世,抚养照顾两个孩子的重担落在李立兰一个人身上。靠着几亩农田微薄的收入,李立兰硬是挺起坚强的脊梁撑起这个家庭,并极尽全力为两个苦命的孩子营造一个温暖的“安乐窝”。2012年,“兄妹俩”均以优秀的成绩就读和县第二中学。李立兰跟去陪读,胡路路说:“奶奶,我住校,你去陪妹妹吧。”三年的陪读生活让年逾七旬的李立兰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孩子正在长身体,学习任务也很重,儿子提供的生活费根本不够用,为给“兄妹俩”增加一点营养,李立兰利用空闲时间在和城走街串巷捡拾垃圾。望着碗头上时常增添的一道荤菜,“兄妹俩”你推我让,这一幕情景总是叫李立兰在一旁潸然泪下。

  逆境中的“兄妹俩”好似两粒被丢弃在岩缝中的种子,虽历经风霜雪雨的捶打,但却能茁壮成长。2015年高考,两孩子都取得令人欣慰的成绩,特别是哥哥胡路路考出了601分的好成绩,被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录取,妹妹被厦门大学录取。在得知社会各界和奶奶为自己的学费积极筹划时,性格内向的胡路路只能把感激和感恩之情深深埋藏于心底,他知道自己目前还不具备报恩的能力,一切还得依靠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救助,但目睹奶奶19年来的养育之情,一颗回报的种子已在胡路路的心田生根发芽。他曾对笔者说:“是奶奶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奶奶养我小,我一定养她老,我一定好好报答奶奶,报答社会!”

来源:安徽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