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东地税“爱心妈妈”群体
56名女税官20余年关爱130多名特困儿童 绽放母爱光辉
助人为乐
江苏省
2017年6月“中国好人榜”
人物故事:

  在南通市如东地方税务局有这样一个爱心群体,56名女税干,数十年如一日,关爱、资助、呵护贫困儿童。为人之母的中青年女性,再次咀嚼当妈妈的味道,没有成家甚至尚未品尝爱情甜蜜的花季少女,也提前体验做妈妈的感觉。她们忙碌的身影,如冬天里的一缕暖阳,驱散了人世间凛冽的寒霜;她们温情的话语,像久旱后的一场甘霖,滋润着受助儿童的心田;她们用自己靓丽的青春,牵起了孩子们稚嫩而孱弱的双手,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爱心妈妈”。

  故事一:让留守儿童留守快乐

  留守儿童,他们不能和父母相依相偎,缺乏亲情关爱而孤独寂寞。工作在丰利的爱心妈妈,与环港初中长期挂钩,通过微公益活动,让留守儿童留住幸福、守望快乐。家住丰利镇环堤村的柯岩同学,从小父母离异,母亲出走,父亲常年在外,对老人小孩不管不顾,年迈的爷爷奶奶身体又不好,全家没有经济来源。五分局的爱心妈妈从这个孩子上小学起就“承包”了书本费,逢年过节又送去吃的穿的用的,还主动帮孩子的奶奶联系,让老人到附近的一家手套厂干点轻活儿,缓解经济负担。也许是感恩于爱心妈妈的母爱,柯岩从小就很懂事,他勤奋学习,孝敬老人,虽然没有一树擎天的挺拔,却默守着那一份可贵的纯情。

  故事二:让孤困儿童情满心扉

  孤困儿童往往因孤而困,由困更孤。如东地税爱心妈妈以常态化的义行善举,帮助这些孩子脱孤解困,健康成长。2015和2016年两度开展“点亮微心愿,爱心助远航”专题行动,由获得省以上“巾帼岗”的四个责任单位,每次各选定10个救助对象,共让80名孤困儿童置身于母爱的包围之中。爱心妈妈每人捐出不少于400元,统一采购,共送达包括书包、图书、文具等学习用品。在满足孩子们物质需求的同时,还顺应他们的精神追求,象举行记者招待会似的,让大家表达心中的愿望。爱心妈妈们循循善诱,引导大家懂大道理做小事情,这种明理导向的点击碰撞,让孩子们初步确立起人生坐标。

  故事三:让失学儿童圆梦放飞

  读书改变气质,知识改变命运。早在1997年仲夏,如东地税爱心妈妈中的一员——沈虹,从一本杂志上看到广西少儿基金会呼吁社会关注贫困失学儿童的报道,通过广西妇联牵线,从对方物色的若干名对象中选定了失学女童岑秀琴。这次选择,让她和一位壮族姑娘结下整整20年的母女情缘。小秀琴出生在广西隆林县一个偏僻的山区,家里兄妹4人,妈妈常年生病,家境贫寒,父母无力让孩子继续读书,只好辍学在家。沈虹立即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汇出一笔足够复读的钱、寄去一麻袋能穿几年的衣服和鞋袜,让秀琴重新回到朝思暮想的校园。经过勤奋苦读,秀琴终于考取连云港职业大学,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乡亲们为她自豪,全家人为她高兴,更为爱心妈妈沈虹而感动。秀琴上大学期间,连续两个春节都在如东度过。大学毕业后,沈虹请朋友帮忙,为秀琴在扬州一家公司找到满意的工作,还帮她租了房子。如今,秀琴已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和丈夫一起回到老家,又得益于沈虹的帮助,小两口在省城南宁将内衣销售经营得风生水起。

  故事四:让残疾儿童有爱无碍

  残疾儿童,是所有特困儿童中最为艰难、最为弱势的群体,需要我们给予超乎寻常的更多关注、关心、关怀和关爱。如东地税的爱心妈妈们长期与县逸夫特校结对共建,正常帮扶12名聋哑和智障儿童。她们定期不定期地送钱送物,通过手语老师和聋哑学生互动交流,不厌其烦地开启智障学生的心智,配合学校进行康复训练。由爱心妈妈帮扶的对象纷纷考入山东特殊大学,毕业后百分之百走上工作岗位。

  最后,再来说说“爱心妈妈”周小琴的故事。那是三年前,在全省首届“爱心妈妈”表彰大会上,她和来自徐州的王秀珍大姐交谈中得知,王大姐的儿子邵达6岁起患强直性肌肉收缩症,从无法行走到瘫痪在床,21岁那年,基本失去了自主呼吸的能力。几年来,父母轮流蹲守在儿子身边,每天24小时,用双手按压3000多万次,充当人工呼吸机延续爱子的生命。得知王姐家庭的这一情况,散会前,周小琴悄悄往王姐包里放了2000元。三年来,在不断提供经济和物质帮助的同时,她经常用电话、微信方式,抚慰邵达和王姐的创伤。今年年后,邵达春节期间因患感冒使病情加重,从大年初五就住进ICU监护室抢救至今,医院多次下达了病危通知。得知这一情况,爱心妈妈躯车赶往徐州医院,和王姐再次相逢却抱头痛哭。透过重症病房的玻璃,大家看见邵达满脸缠着纱布,浑身遍布插管,头脑清醒的他,从纱布缝隙里凝望大家,向首次谋面的姨妈们挥手致意,爱心妈妈忍不住潸然泪下,并从心底默默祈祷:邵达啊,你得挺住,尽快闯过这一关!和王姐惜别时,爱心妈妈们将带在身上的钱倾其所有,并暗下决心,准备发动网络筹款,希望有更多的爱心人士帮帮邵达全家,让他们度过难关!

来源:江苏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