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波
“暖医”仁心仁术帮病人减免医药费
助人为乐
四川省
2017年1月“中国好人榜”
人物故事:

  眼前的男子高个儿,宽肩膀,戴一副眼镜,笔挺的衬衣外套着整洁的白大褂。当他看着病人时,眼里透露的是关怀,唇边带一抹暖人心扉的微笑。他就是张波,华西医院普外科副主任,病患心中的“暖医”。

  在从医近20年的历程中,张波用仁爱之心和精湛医术为无数病人解除了病痛、挽救了生命,受到了患者的一致好评。

  仁心仁术 用爱承载生命之重

  医乃仁术。如果没有仁爱之心,便无法胜任医生这份神圣的职业。多年来,张波始终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和珍惜,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位病人,在自己的的点滴工作中对“仁爱”进行着完美的诠释。

  每周二的上午,张波都在华西医院门诊大楼的二楼普外科诊室坐诊。面对从各地源源不断赶来的病人,他保持着一贯的缓慢而又温和的语调,耐心地为每一位病人分析病情。

  “觉得哪里不舒服?”“让我帮你看看。”“听明白了吗?”外面环境再嘈杂,只要坐在张波的桌边,听到他轻声的询问,病患不由自主地就会安静下来。

  前来求医的病人多为胃肠间质瘤患者,这是一种恶性肿瘤,带给病人的往往是难以忍受的病痛和生命的威胁。作为治疗这方面疾病的专家,张波总是从治疗方案和经济承受能力等每一个细节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当病人对病情有疑问,他耐心细致地解答;当病人意志消沉,他用积极乐观的语言给予鼓励;当病人无法全额负担医疗费用,他尽力帮助患者争取慈善援助……

  家住四川仁寿县的冷卓(化名),患上胃肠间质瘤病时才30多岁,上有老下有小,生活负担相当重。在经过张波的治疗后病情有了好转,但第二年因家贫无力维系医药费用。就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张波积极帮他申请到免费慈善援助。“他现在病情控制得很好,重新开始了工作,已恢复了正常人的生活。”说起病人的现状,张波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使张波赢得了众多病人的信任和敬重。

  苦心钻研 只为帮助更多病人

  在张波看来,医生是一份需要穷尽一生去探索、追求、创新的职业。从1991年考入医科大学开始,他便没有停止学习、钻研、实践的脚步。

  《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专家共识》《亚洲胃肠间质瘤诊治指南》《胃肠间质瘤预后相关因素》……一篇篇在SCI期刊、国家级、省级核心刊物上发表的医学研究文章,见证了张波多年来的努力和付出。

  胃肠间质瘤病是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不仅普通人陌生,甚至一些医护人员也知之甚少。为了促进人们对此病的了解,防止病人“病急乱投医”,张波在苦心研究治疗对策的同时,也通过各种渠道传播胃肠间质瘤的疾病知识和规范化治疗方法。

  2010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成立了胃肠间质瘤全国专家委员会,张波成为了全国30多位委员之一。这个学术协会成立后,在全国开展了很多医学教育活动以及患者宣教活动,并编定了中国胃肠间质瘤的专家共识和指南。受委员会的委托,2011年5月,张波发起成立西南胃肠间质瘤临床协作组,四川、云南、广西、贵州、重庆共十多家三甲医院20余位专家参与其中。2012年7月份,他又推动成立了四川省胃肠间质瘤学组。因为在这一领域的卓越贡献,2013年,张波获得了由中华慈善总会授予的特殊贡献奖。当年,全国只有10位专家获得了该项殊荣。

  既要面对手术台上的刀光血影,又要在有限的时间里不辍学习与提升,张波常常觉得很疲惫,时间也越来越不够用,但“性命所系、帮助更多病人”的信念支撑他一路走了下来,晚上、周末和节假日均能在病房里看到他的身影。“让越来越多的病人重燃生活希望,这让我感到满足和快乐。”张波说。

  不忘初心 一生无悔的坚守

  在女儿的眼中,张波是一个大忙人,偶尔在晚饭时间会“碰到”。“爸爸,你明天有空吗?”“宝贝,我也不知道明天有没有空……”这样的对话总是在饭桌上出现。

  没有双休日、缩水的节假日、高强度、高压力、零差错,这是张波的工作常态。由于一颗心都系在病人身上,便没有更多的精力去照顾家庭。即便是在父亲临终前,也因为一台危重病人的预定手术而没能赶去和父亲说上最后一句话,这事让他一直难以释怀。对于父母妻儿,张波更多的是愧疚。

  “这么多年基本上没有管过家里,女儿今年11岁了,长这么大几乎都是孩子的妈妈在操心。”说起对家人的亏欠,张波颇为自责,但同时他也坦言,选择了医生这份职业,其实也就选择了一种忙碌的生活方式。

  令张波感到自豪的,是一个个将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的成功案例,“四川蓬安一个20多岁的小姑娘,2008年患了胃肠间质瘤,这么多年始终在我这里治疗,一直把身体维护得非常好;广元的一个病人经过手术后,肿瘤再没有复发……”

  “既然当了医生,就要一生坚守为病人的健康服务。”张波认为,不忘初心,帮助更多病人解除苦痛,正是一个医生的价值所在。

来源:四川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