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维维
85后“白衣天使”捐献造血干细胞 传递生命温暖
助人为乐
浙江省
2016年10月“中国好人榜”
人物故事:

  陈维维,女,1985年11月生,毕业于南方医科大学中医系,现就职于宁波市江东区白鹤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任白鹤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团支部书记,从事办公室和人事工作。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和团干部,陈维维一直以来都以治病救人、帮助他人为人生信条。2011年5月8日,她积极响应江东区红十字会的号召,参加了“5.8”世界红十字日广场活动并当场进行了造血干细胞采样,成为了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2016年3月15日,她与一位患者初筛配对成功,并于5月24日完成采集,顺利捐献。她的事迹先后被光明网、搜狐网、浙江在线、宁波日报、省市红十字会、市共青团、江东新闻网等媒体报道。

  采样,加入中华骨髓库

  2010年年底,陈维维接手了单位的红十字会工作,对造血干细胞捐献以及无偿献血等相关工作领域的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被“博爱、人道、奉献”的红十字精神所感动,在2011年江东区红十字组织的“5.8红十字日”广场活动中,陈维维当场主动进行了造血干细胞采样,从此加入了“中华骨髓库”这个大家庭。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陈维维说:“患这些血液疾病的患者大多数都是儿童,他们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他们唯一恢复健康的机会,多一个人加入中华骨髓库,就等于为这些患者多带去一份希望,很有意义。”

  配对,接到“中奖”电话

  2016年3月15日,陈维维接到了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告知她,她的造血干细胞与一名患者初筛成功了。“‘中奖’的消息现在回想起来都像是做梦。”陈维维说,配对成功是一种缘分,能给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人带去生的希望,不得不说这是生命的奇迹。因此,当工作人员征求她的捐献意愿时,陈维维自己不但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还主动做家人的思想工作。

  陈维维是家中的独生女,父母均已是60岁以上的老人,儿子还不满3周岁,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儿子都正是需要她的时候,家人们担心捐献造血干细胞会对身体带来伤害,陈维维从网上书籍中找来资料耐心向家人做好解释工作,并通过同事联系鄞州人民医院血液科医生,向自己的父母家人宣传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流程和相关知识,消除家人们的疑虑,取得了父母公婆和丈夫的支持,同时,积极配合区红十字会做好高分辨采样、体检等一系列后续工作。

  从接到电话的那一刻起,陈维维就非常注意生活规律,夜宵戒了,锻炼也加强了,争取以最好的身体状态,捐献造血干细胞。在单位身兼数职的她,为了捐献的同时又不耽误工作,她每天中午不午休,晚上延迟下班,还牺牲周末的时间,加班加点把单位的事情都安排得妥妥帖帖。兴许是由于太激动的缘故,陈维维向来稳定的生理期也受到了“波及”,正好与原本约定的捐献日期“撞枪”,家里人纷纷建议延迟捐献。但考虑到患者正翘首以盼地等待着“生命火种”,陈维维立即与省、区两级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沟通,得知“生理期不会影响捐献,但有可能会加重打动员剂时反应”的消息后,她还是义无反顾地决定如期捐献。

  捐献,“生命之液”的传递

  5月20日,陈维维一早挥手送别了前来送行的同事,在区红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赶赴杭州,开始她的造血干细胞捐献之旅。“从没想过自己真的能挽救一个素不相识的人的生命。”陈维维说,“对我来说这是一个特殊的开始。”

  “传说中的‘动员剂’,居然就是一支很小很小的针,一分钟注射完毕,没有任何感觉。”5月20日晚上,陈维维在微信朋友圈发出了“捐干之旅”的第一条信息。

  此后的4天,陈维维每天都需打上两针“动员剂”,将造血干细胞从骨髓中“动员”到外周血里,以便采集。

  “今天注射了第四针,没有任何不适,还去锻炼走了1万多步。”5月21日晚,陈维维又发了一条朋友圈。她发现,有不少朋友同学甚至部分同事都对捐献造血干细胞不了解,于是特地给大家现身说法,“科普”造血干细胞的相关知识。

  5月23日上午,父母带着陈维维3岁的儿子盾盾到杭州看望她。在出发去医院打“动员剂”的路上,盾盾有些担心地问妈妈:“今天去医院干什么呀?妈妈生病了么?”陈维维耐心地告诉盾盾:“妈妈去医院不是生病,妈妈是要去打针救人!”年幼的盾盾在得知妈妈没有生病后小小地松了口气,随后立即说:“妈妈救人了,妈妈加油!”儿子稚嫩的话语让陈维维感动不已。

  5月24日上午8时30分,在医生、护士、省区两级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和热心志愿者的陪同下,陈维维正式开始造血干细胞的采集,原定需要采集200毫升,预计时间3个小时的方案被一个突发状况打乱。采集过程中,医务人员发现从陈维维体内抽离出来的干细胞混悬液中的红细胞量不足,需要“加量”多采集30毫升,采集时间也将再延长一个小时。在红会的工作人员征求陈维维意见时,她答应地十分爽快:“抽吧,只要患者能好起来就行!”

  最终,历经4个多小时的采集直到下午1时才顺利结束。浙江省中医院血液科的医务人员共从陈维维体内采集干细胞混悬液230毫升。并将这份宝贵的“生命之液”由志愿者在当天下午3点乘坐高铁,送往患者所在的医院,成功植入到其体内。下午2点02分,历经采集、回血、拔针完成整个采集过程的陈维维才安心地坐在饭桌前开始吃午餐,同时也发出了捐献完成后的第一条朋友圈“希望那位年轻的患者早日康复”。

来源:浙江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