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建光
苗族青年创办助学家园 为数百失学儿童圆梦
助人为乐
云南省
2016年10月“中国好人榜”
人物故事:

  清朝末年,民间有个“行乞兴学”的人物叫武训。一部电影《武训传》,表现了少年武训的苦难生活和他从青年时代起由“行乞兴学”而终于获得“苦操奇行”、“千古一人”美誉的坎坷经历,曾经感动中国。

  近年来,在昆明王家桥社区有个苗族居民叫龙建光,他也是半生坎坷,一家贫困,却将主要精力用在帮扶比他更贫困的各族群众尤其是失学青少年身上。他的爱心善举,感动了周围很多人。

  为了儿童不再失学

  龙建光在武定狮子山对面的一个苗族小山村长大。少年时期,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走出山沟去上学,但是家境贫寒的他没有等到这样的机会。初中没能读完,他就辍学务农了。直到1994年,当时已经是一岁孩子父亲的龙建光,还是不甘心就一辈子在山沟沟里,他带着一家三口来到昆明,由于文化低,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建筑工地打杂,提沙灰、挖沟坎,粗木重石,尽是苦力活。这样的工作,做了半年,勉强能维持一家人最简单的生计。

  他觉得这样下去,没有什么出路,就改学电脑,然后去给一个朋友的公司打字,兼做一点办公室杂务,又干了三年左右。后来快递业兴起,他改送快递。再后来,他进到学校做后勤工作,这里工资不比快递收入多,却有机会来到他少年时就梦寐以求的学校,虽然自己干的只是后勤工作,但每天能听到学子朗朗书声,他就觉得自己很充实也很幸福了。

  后勤工作不需要很高文化,只要心细认真负责,就可以做好这个工作。这些要求,对龙建光而言不是难事。他从小辍学,就靠自己在江湖上找立足之地,察言观色,细处用心,本是他的强项。学校也觉得他是一个很好的后勤管家,很放心让他独当一面,如果不是一个“意外”,他本可以一直就这么在学校干下去。

  学校有几个来自富民山区的苗族学生,因为穷,他们经常靠咸菜干粮打发用餐。龙建光早就注意到他们的困难,就经常给他们留点饭菜,或者送点菜金,算是自己对同样是贫困家庭出生的孩子的一点帮助照顾。然而,有一天,他发现这几个孩子齐刷刷地失踪了。一打听,原来是因为家里太穷,就连那点勉强维持生计的钱也供不上了,孩子们只好选择辍学,一夜之前,从学校跑了。

  这事让龙建光心里受到极大刺激。他原以为,只有自己才会遇到那样的苦难,那是因为自己在大山里,而且当时农村日子普遍还很艰难。如今在省城,也出现了这样的事,就不能不让他感到特别难过。他利用空闲时间,到城市一个又一个角落去寻找,他想,一定要将这几个孩子找回来上学!两个月后,他在当时的张官营旧货市场,还真找到了这些孩子,而且孩子队伍比逃学时多出好多!这些孩子一边收破烂,一边小偷小摸,已经处在犯罪边缘,情况十分危险!龙建光一有空就来到孩子们身边,劝他们回学校上课,劝他们改邪归正。孩子们却问他:回去可以,上学要钱,钱在哪里?

  龙建光不假思索就一口回答:钱,全部由我来出!他十分决绝地将孩子们全部带回了学校。

  人是回来了,钱在哪里呢?以龙建光那点微薄的工资,一家人糊口还勉强可以,要养一大堆孩子,就完全不可能了。他赶紧在亲戚朋友中化缘,东家借一点,西家挪一点,自己一家人再省一点,先将日子维持着再说。

  连他自己也没想到,这只是他助学扶贫的一个小小的开头。

  为了挽救失学儿童,龙建光从此走上一条没有尽头的艰辛路。

  寻找更多的失学儿童

  龙建光找回了几个失学儿童,他用种种办法,让这些孩子在学校安定了下来。由此却引发了他一个思考:在社会上,还流落失散这多少失学儿童?

  他借回老家之机。经常走访云南高寒贫困山区。见到山里的很多孩子,因为家庭极度贫困,依然没有办法受到教育。他们住着极其简陋的松木土房,房顶都是用山上的植物和集市上买来的便宜薄膜铺盖而成的,有的家庭连衣服都是买不起一件,孩子长大后也只能放牛放羊,还是走不出大山。而且山区里好多家庭的经济来源,主要是靠春夏季雨多时,到山上捡菌子,然后去集市贩卖而来,年收入也就几百元钱。看到这些情况后,龙建光感触颇多!他就利用各种机会,向社会团体和个人募捐生活用品,二手闲置用品,筹集款项,然后送到山区,帮助贫困户家庭孩子上学。龙建光个人也与几户特别贫困家庭的孩子结对,帮助他们上了附近学校,还有的被他送到乡镇学校上学。

  龙建光在那家由民间扶贫兴办的私立学校里担任了后勤主管,学校有时派他出一些远差,他也就借此机会,将寻找失学儿童的视线扩大到更大范围。他曾远赴四川德格藏区,帮助支持当地无法上学的藏族儿童,并经家长和当地政府同意后,从那边接收了一些从没机会读书的孩子到昆明读书上学。他先后三次赴藏区,从藏区各地带孩子到昆明读书。

  后来,因各种原因龙建光辞去了原来的工作,在一些朋友和国家政策的鼓励下,他开始独自建立小的资助平台,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失学孩子读书上学。为了解决资助孩子最大的难题——经费,他跟一个朋友商量,去朋友正在进行的“城中村”改造项目上班,帮朋友搞管理,朋友从项目经费中抽出部分钱,专款用于支持失学儿童复学事业。

  龙建光专门寻找失学孩子上学的故事不胫而走。远在易门也有陌生人找来,并告诉他,那边有一群少数民族的孩子,急需帮扶。一开始龙建光觉得,无非就是再资助几个孩子读书。但那次探访之行,深深震撼到了龙建光。

  需要龙建光帮助的那几户人家住在遥远的山顶,车子从昆明开到易门,经过几个小集市才到山脚,车开到山脚就需要步行了,因为前头已经没有路。山势很陡峭,小路很难走,爬上去差不多都呈55~70度角的斜坡,弯弯绕绕,单从山脚走到山顶,就需要4个多小时,如何需要继续翻过两座大山,才到达那个少数民族小山村。到达目的地后,龙建光一行看到的是用几根粗木搭起的房子,极其简陋,而且全都漏风漏雨,那里还很缺水,很多人共用一个小洞涌出的水。非常简陋的学校,就一间房子,没有门,屋顶是一层薄膜和一点薄草,墙壁是粘土堆砌而成,黑板是没有上漆的木板,30多个孩子,不分班级,挤在这间简陋的教室里,很多孩子已经远远超过了上学的年龄,但是因家庭贫困,无法到学校上学,就请了一位文化不高的本地人去,将各种年龄段孩子混编在一起教课。这样的学校,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深入了解情况后,龙建光知道了远不是只帮助孩子上学那么简单。他决定先帮山民解决饮水,修建简易自来水管,然后再帮助孩子如何上学。

  龙建光带领福华国际机构,去山顶修建了水管,解决了人畜饮水困难。当困扰山民祖祖辈辈的饮水问题得到解决后,龙建光提出要将孩子们送下山读书时,孩子和家长却不乐意了。他们的理由是,最困难的就是喝水,既然已经有水喝了,还下山去干什么?

  龙建光被问得哭笑不得。他一转念头,用同样一个问题回答了孩子和家长:对面山头还有个更大寨子没水喝,你们想不想去帮助他们也建起自来水管?

  朴实的山民都说,当然想!

  那你们就得下山,去学本事,才能帮助更多的人,架管道,修大桥,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

  问题终于迎刃而解。

  帮扶路上无止境

  龙建光觉得,帮助贫困家庭最根本的问题,是要让他们的下一代接受教育。后来龙建光和朋友正式成立了一个专门帮扶失学孩子的爱朋助学基金会。他开始着手把一些无家可归的流浪儿童,被遗弃的孤儿,以及因为超生,父母无法抚养的孩子,陆续接到自己家中抚养照顾;他先给孩子们一个温暖的家,再让他们走进学校。以这个小小基金会为平台,通过规范地向社会爱心人士筹款,逐渐让孩子们有机会走进校园,接受教育。近年来,龙建光与妻子共同抚养照顾了24个孩子。现在还带着17个孩子在一起生活,并帮助他们上学,负担他们的一切需要。这些年龄从5岁—17岁不等的孩子,大多数是出自贫困山区的单亲家庭、孤儿和遗弃孩子。孩子们的日常所需,生活费用等,全部由基金会募集,转而全部用于孩子。此外,如有余力,龙建光还用资金帮助那些进城的农村贫困家庭,为他们的子女提供助学资金援助,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

  在龙建光帮助收留失学儿童的一所寄宿制学校里,最多是有500多个来自各地的贫困家庭学生,其中全免费的有近一半。这些孩子多数的来自香格里拉藏区。

  在禄劝,有一所由龙建光和基金会帮助援建的希望小学,这所学校由龙建光及其基金会筹钱出资,村民出力,人背马驮,花了一年建设起来,学校容纳了周围四个村子的孩子就近入学,他们进到宽敞漂亮的两层教学楼里,窗明几净,特别兴奋,也特别感恩。龙建光却没有任何要求,只是在开学时,在讲台上为孩子们讲了自己的童年故事:我为什么没有机会读书?

  从事帮助失学儿童事业已长达12年之久的龙建光,经他之手,帮助过山区留守儿童、流浪儿童、孤儿和失学儿童走进校园,让他们重回校园,接受教育。从2001年至今,龙建光帮助圆梦的失学儿童达数百人,亲自资助抚养多达60多个孩子,其中200多个孩子完成了小学教育,100多个孩子完成了国家九年义务制教育,他们中很多人已经走上社会,成为有用之才。

  帮助贫困孩子上学,成为了龙建光的人生目标。他说,在他有生之年,不管遇到多大困难,他都要把这个事继续做下去。他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将扶贫助学事业做得更好更大,让那些需要的人得到帮助,也希望自己悲悯之心,惠及更多的孩子。

来源:云南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