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毛吉
藏族教师为贫困学生撑起第二个家
助人为乐
青海省
2016年10月“中国好人榜”
人物故事:

  杨毛吉,女,1974年5月出生,西宁市大通县第二中学教师,曾获2005年“大通县师德标兵”、2007年“大通二中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2008年至2013年连续5次被评为“大通县优秀班主任。

  1996年7月,从青海师专分配到大通县朔北中学的杨毛吉,成为了五十多个农村孩子的班主任,她视生如子、爱生如女,用爱心浇灌每位可爱的学生。

  青海四月天,早晚温差大,她发现学生秀玲不管天冷天热,天天穿着花布小棉袄不曾换过,经了解秀玲家庭困难,生活拮据,她没有适时换洗的衣服。杨老师乘晚归之机,匆匆去买毛线,千针万线连夜给她织毛衣,当杨老师亲手为她穿上合身的毛衣时,秀玲热泪盈眶感动不已,小脸充满了感激时的红润。从此她以勤奋好学的举动回报了老师,成为朔北中学的优秀学生。

  秀兰父母远在果洛,她寄住在舅舅家读初中,而舅舅家中矛盾重重。因此,杨老师将她带到学校单人宿舍,晚上同住一张一米二的床,同盖一条被子。十多年后,结婚生女的秀兰又受到了杨老师母亲般的关爱,她给孩子织毛衣,买新衣服,东借西挪为夫妻俩在西宁买房筹措资金。作为杨老师丈夫的王三辈看着妻子所做的一切,义无反顾地搭乘了这艘爱心帆船,从此两颗心温暖着更多的孩子,这个家而编织起了他们不约而同的爱心梦。

  2005年9月,杨老师调入大通二中,在这里她接触到了更多的学生,更复杂的学生家庭。小荣是逊让乡八里村的学生,这个学生聪明好学,但因母亲长期生病负债累累,就连每周回家的车费都无力支付,完成学业艰难异常,杨老师把他带到自己家里,为他垫付学费,为他洗衣做饭,为他买衣买鞋,生病时远在逊让山里的父母一无所知,而这个家却给他嘘寒问暖,打针吃药;高考的压力不识字的父母更不清楚,而这个家为他解压鼓劲。从每一顿早饭到每天的学习、休息时间都精心安排。最终,2009年小荣以大通县文科第四名,青海省文科七十三名的优异成绩被中国政法大学录取。进入政法大学的小荣一次在QQ中与老师说:“你不是妈妈,胜似妈妈。不是爸爸,胜似爸爸,我当面不敢叫妈妈、爸爸,但在心里一直把你们当父母。”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小荣拿到第一份工资时,最想做的事就是为杨老师夫妇买身衣服,但杨老师和丈夫坚定拒绝了,让他积小钱蓄大钱谋划成家立业。

  燕燕是杨老师担任高一班主任时的一个学生,她父母都在新疆打工,是个留守高中生。一学期都在学校度过,燕燕高三时,她的父母向杨老师求助,说女儿在学校无法入睡,家里人担心高三的女儿生活和学习,希望杨老师能帮助她,从来不会拒绝别人杨老师便安排燕燕和另外一名学生住进了自己家里,一日三餐,她让学生和自己的女儿一起吃。高三学习压力大、时间紧,她从未让这两个学生在近一年的日子里洗过锅,刷过碗,扫过地,许多时候,衣服都是她洗好叠好放在学生枕边的,燕燕在近一年的时间里,说得最多的话是:“我找到我亲爸妈了”。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一家人,亲密无间,繁忙而快乐。最终,两个学生都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理想的大学。

  小海是杨老师的一个学生,他身体不太好,老感冒,因为家在朔北阿家堡村,到学校有五公里的路,每次错过公交车或公交车出错时他都会从家跑步到学校,看到大汗淋漓的学生像刚洗过澡一样跑进教室,杨老师没有过多的责备,而是心痛和担心,担心他又感冒,没办法,最终,他又住到了杨老师家,每天早晨做完早饭后老师去敲门叫他起床吃饭,晚上给他辅导作业,在他被子里塞上热水袋,还鼓励他锻炼身体,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高考结束,小海以优异成绩考入江西师范大学。离别家乡,告别父母、辞别老师时他深深鞠躬谢意,他的家人感激的说:“你们家是我孩子的第二个家”。

  面对个别学生需要心理上的关怀和疏导时,杨毛吉老师积极发动学生家长,给孩子温暖,以爱心感动孩子,利用校讯通多次单独向他们发出询问,示意老师天天在关注他们,多次进行心灵交流,最终打开了孩子们的心结,成绩逐步提升。当听到其他老师评价学生们与以前“判若两人”等言语时,杨老师更多的是感到了为师者的成就感,当听到电话那头孩子家长语无伦次的感谢话和哭泣声时,杨老师再次感到小家温馨、大家的温暖。

  假期里,这个家常常“人满为患”,许多学生一住就是七、八天。他们有这个家门的钥匙,进出自如,做饭进餐、洗衣拖地、整理房间、回忆过去,展望未来,歌声、笑声、锅碗瓢盆声,声声不绝;大家里传出的笑声在小区上空回荡,左邻右舍羡慕的说:“当老师真好,有这样的老师之家更好!”

  学生一届又一届,时间一年又一年,他们家为学生准备的卧室从未闲置过。逢年过节,一叶叶新老小舟再次停泊在这温馨港湾里,叙说着发生在这里的故事,回味着每一个感人片段,共同谱写着一页页和谐而美丽的家庭篇章。

来源:青海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