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裕校
一家四代接力收藏服务社会 创办公益家庭博物馆
助人为乐
湖北省
2016年4月
人物故事:

  袁裕校,男,汉族,52岁,大专文化程度,中共党员,宜昌市袁裕校家庭博物馆馆长。近20多年来,他经过对家庭史料的搜集整理,建成了中国袁裕校家庭(移民、档案)博物馆,馆藏品达2万余件,记录了袁家4代自清末到新中国百年来的生活生产实物和非物质的家庭文化遗产,被收藏界称为中国百年家庭史料收藏第一人。同时,他以慈善为怀,以节俭为本,以助人为乐,积极热心参与支持社会公益事业,受到社会各界的赞评。他先后获得第四届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贡献奖、湖北省劳动模范、宜昌十大民选新闻人物等荣誉称号,当选宜昌市政协第四、五届委员,先进事迹多次在中央电视台播放。

  一、公益办馆,服务社会

  他热衷于文化收藏,致力于文化遗产保护和本土文化产业振兴与发展,决心成立一家反映乡村普通人家生活变迁的博物馆,记录历史,使后人铭记历史,不能数典忘祖。于是,他白天寻找场地晚上整资料,通过一番考察,在点军区红光社区附近寻租到一所旧学校,作为博物馆的场地。为节约成本减少开支,他既当老板又当泥瓦匠,克服重重困难,自己干了三年泥瓦匠,分期维修完善馆内外设施。2010年10月,他独自一个人在悬挂一个走马灯,站立在墙头脚下不稳,一下子摔倒在地上晕眩过去,被人送到医院一检查,折断了四根肋骨,在医院整整躺了三个月才回家…….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经过30多年的收藏搜集整理,建成了中国首家平民家庭(袁裕校)博物馆。博物馆先后被授予“省情市情教育基地"、“湖北省家庭档案示范点”、“宜昌市国防教育基地”“宜昌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宜昌市青少年校外活动示范基地”。博物馆名躁一时,前来参观考察学习的人络绎不绝,应接不暇。他始终坚持博物馆公益为先,对离退休、65岁以上的老年人、现役军人、残障人士参观免票;中小学生集体参观,实行免票,对未成年人免票。有人劝他说,你辛辛苦苦建馆几十年,整个家当都投入进去了,还欠着不少外债,现在博物馆建成了出名了,应该全部收取门票费,价格要随市上涨。他坚定地说,办博物馆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想赚钱我就不会办博物馆。迄今为止,每年博物馆公益性免票金额达100万元,占到票务总收入的85%。他还担任义务辅导员,免费为中小学生授课,传递爱国、感恩的正能量。在近千篇中小学生的观后感中,写满了对他学雷锋做善举的敬佩之情。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以《“苦”字家训的百年变迁》、《一座穿越家庭历史的博物馆》为标题进行了报道。

  二、回报家乡,兴修希望小学

  他的家乡兴山县有一所黄家山小学,是原平水乡一所村级单独小学,共有学生二十四人,开设1-3年级,教师1人。学校建于七十年代初,是一栋80m2平打叠七房。因为阴雨时间长,地处高山,学校所在地出现滑坡,加之学校长期失修,房子裂口,被订为一级危房,学生只好借住到一家近20m2家庭民房之中。这个村是一个三百多人的高山小村,农民温饱就没有解决,哪有钱建房。他得知情况后,步行三十余里来到学校了解实情,当场就地帮助规划、选址、设计,捐资二万元兴建了一所预制结构的校舍。1995年8月,一栋四间面积为150m2的新校舍建成了。教学条件改善后,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教师教学的信心更足了,学校教学质量一年比一年上升,在市、省两级“普九”验收时,学生入学率、巩固率、普及率均达100%。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决定将学校改名为裕校小学。

  他坚持为贫困山区学生捐助资金、图书、学习用品,还发动多方面力量,予以学生尽可能的补助,改善山区孩子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条件,共投入资金5万余元;他身边的朋友都被他带动起来,共同资助孤儿学生、贫困学生累计捐款20多万元。

  三、扶贫济困,感恩他人

  从1995年开始,他每年都要捐助一定数量的钱款和物资扶贫帮困个人及灾区,连续多年被评为宜昌市学雷锋先进个人,宜昌市慈善先进单位。他积极参与“汶川地震”、“西南旱灾”、“玉树地震”募捐以及“慈善一日捐”等活动,历年捐赠累计总额达35.7万元,志愿服务时间累计达400多天。2008年,兴山县高桥乡癌症病人陈孝志无钱住院治疗。他得知后,费尽周折,找到了市慈善协会帮助陈孝志争取了治病资金5000元,解决了陈孝志家庭的燃眉之急。2010年春节前,他从媒体上得知襄樊市谷城县石花镇黄家营村6组残疾老大娘郑明会生活困难,他当天从宜昌赶赴黄家营村看望郑大娘,拉着郑大娘的手,像儿子一样嘘寒问暖,并拿出1万元现金改善郑大娘的生活,让郑大娘过了一个温暖而富足的春节。他还心系民生,捐资农民牲畜饮水工程,建桥修路,造福一方。他为兴山县南阳镇“南天公路”、点军区联棚乡泉水溪村“泉水桥”、远安县苟家垭镇秦家村饮水项目都捐助资金,不留记载。

来源:湖北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