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贵
六旬“愚公”自发为村民修路30余年
助人为乐
贵州
2015年12月
1.jpg
人物故事:

  三伏暑天,烈日灼灼,在贵州省凤冈县花坪镇通往关口村的乡村公路上,经常出现这样一个身影,一位60多岁的老人,手握锄头,肩背背篓,不时对这条乡村公路的破损之处进行填充修补。 

  老人名叫张金贵,花坪镇关口村下寨组人,今年67岁的他已经自发在关口村周围修补了30多年的路,村民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关口村“活愚公”。 

  “要想富,先修路。”拥有一条平坦的水泥路一直是改革开放以来关口村村民们的心愿,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张金贵就一直用“愚公移山”的精神为实现这个心愿而奋斗着。 

  关口村位于花坪镇偏远地带,地处凤冈、余庆、德江三县的交界处,比邻东山村。在水泥路修通以前,从村子到镇上只有一些坑坑洼洼的泥泞小道,遇到阴雨天,积水成河,泥水四溅,村里的孩子们上学不方便,要绕行几公里的山路才能走到学校。老人们赶集更是苦不堪言,每年都有老人出行摔伤的事情发生,而村民们要想将种植的农作物运送到市场上去卖,更是谈何容易,路不通成了制约村民生活、生产的难题。 

  1983年,当时还只有35岁的张金贵全然不顾妻儿反对,毅然决定靠自己的力量,把花坪连接东山村和关口村14公里的泥泞小道修补好。 

  多做好事、不做坏事,是张金贵的祖辈传习,他的父亲是共产党员,还担任关口村村支书多年,是他心中为群众服务的榜样。“有村民说我傻,说我一个人不可能修得好这么长的路。但是我就想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一天补一点,总有一天能把路给修补好。”张金贵一直坚定着自己的修路信仰。就这样,每天早上6点多,张金贵便带着背篓、锄头等修路工具出门,连午饭都是托人带,往往都是匆忙吃上几口又投入到修路工作中。看见有坑的地方就背点小石子来把坑填平,看见不平整的路就用铲子把路铲平,对于狭窄的道路,张金贵就用锄头一点一点地把道路拓宽。 

  “以前的路太烂了,连拖拉机都开不进来,把路修补好了,车子可以勉强开进村子里面了,乡亲们出行也就方面了。”这项枯燥而又孤独的修路工程,张金贵一坚持就是25年,直到2008年,终于由政府出资将花坪连接关口的公路全部硬化成水泥路,关口村村民祖祖辈辈的通路心愿终于实现,其中张金贵老人功不可没。村子里的路修通了,但是张金贵老人并没有停止自己的修路工作,他的修路“工程”又指向了通组路,他说:“通村路修好了,但是通组路还烂着呐!” 

  2009年,张金贵又开始自发修缮关口村下寨组到苏家碾房的通组路,他把自己种烤烟赚来的1万多元钱也全部补贴在这条通组路上。人手不够他就自掏腰包请工人,山石挡道就买炸药来炸,早出晚归耗时3年,终于修通了这条长近2公里,宽3.5米的通组路,就此解决了上寨组30多名初中生上学出行难的问题。 

  “张金贵老人是我们关口村的独生子女户,家中只有一个独儿。做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张伯伯就为关口村做了一辈子的好事,村里家家户户都爱戴他。”关口村党总支书记龙慧琴称赞说。 

  如今,老伴跟随儿子去贵阳生活了,张金贵却选择坚守下来。他说:“花坪是我的家乡,我舍不得离开,打算留下来,对需要修补的路面继续进行修补和维护。”目前,关口通往花坪的公路比较狭窄,会车困难,张金贵就背来石头,填补会车道。路上杂草丛生,影响行驶路线,他就拿出镰刀一点点地割去杂草。 

  30多年弹指间,张金贵老人也从当年的满头青丝变成了如今的两鬓白发,但他的身影仍经常出现在关口到花坪的各个公路段上,他的修路信念也一直在坚守,他的修路“工程”仍一直在继续……

 

【进入网友互动】

来源:贵州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