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绍梅
七旬退休教师15年义务在社区学校教唱
助人为乐
天津
2015年5月
4.jpg
人物故事:

  朱绍梅,74岁,女,退休幼教老师。什么是快乐?答案历来众说纷纭。但对七十四岁的退休幼教老师朱绍梅而言,只有四个字——做志愿者。所以,朱老师十五年如一日,义务在社区和市民学校教唱,用歌声感召、感染、感动着她身边的一批批中老年人,甚至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他们传统的思维模式与生活方式。难怪朱老师的“学生”们说,朱老师是我们的榜样,她不仅歌唱的好,人品更好。从她身上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热爱生活才有幸福,志愿奉献才有快乐。

  也许有人认为朱老师的“事迹”过于平凡、简单。的确,如果用金钱、物质作为衡量的标准,朱老师的所作所为所奉献确实微不足道,但再有钱有权有势力的人,谁能带给那么多老年人以快乐?而且走入暮年的老人,有的疾病缠身,有的心情忧郁,有的孤独寂寞,对他们来说弥足珍贵的,不是钱也不是物,而是求之不得的快乐,而朱老师就是带给老人们快乐的人。可见这种平凡、简单,正是社会所需的正能量,也是人间有温度的真善美,更是老人们心灵的“搭把手”。

  俗话说,树有根、水有源。朱老师为什么做志愿者?为什么十五年如一日?曾是许多不理解的问题。但走近朱老师,了解她的“故事”,感受她的心路,就能发现经历了痛苦的人,才懂得快乐;敢于面对困难的人,才能够坚强。朱老师的执著和热情,源于她找到了生命的价值,走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1996年,56岁的朱老师谢绝了单位的返聘,退休回家照顾患病的爱人。虽说每天的家务让她忙忙碌碌,但毕竟工作了一辈子,一下子回家围着锅台转,内心的失落不禁油然而生。这时,了解她性格,理解她心理的老伴,鼓励她去参加教师业余合唱团。果不其然,合唱团活动让朱老师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快乐,每当音乐响起,放声高歌时,心中的不快消失了,身上的病痛减轻了,心灵随着歌声放飞,悠然觉得天高了、地宽了,世界变得美好了……那时她便想,假如能带动更多的人唱歌,他们岂不也可以自己一样,享受歌唱带来的快乐与美好吗?

  许是天随人愿,这时一所市民学校的领导找上门来,请朱老师“出山”教唱歌。因为他们了解到,朱老师多年从事教育工作,本人素质很好;另外,她还接受过系统的声乐培训,无论教唱还是演唱,都有一定水平,是市民学校最合适的人选。然后,他们也有担心,一是担心朱老师的身体和年龄,能不能胜任;二是故虑市民学校的老师没有报酬,朱老师愿不愿意接受。没承想,他们话音刚落,朱老师爽快地说:“没问题,我愿意!”

  朱老师的合唱班招生了。按说既然是招生,就要有条件。但朱老师对前来报名的人说:我一不考试、二不交费,无论年龄多大,无论水平高低,只要唱时热情高,唱后心情好,所有人我都欢迎。所以在市民学校,朱老师的合唱班人气超高,教室里经常讲台前坐着学员,讲台后也坐也学员,需要教唱两个小时的朱老师,只有勉强可以转身的“立足之地”。因为出入不方便,每次课前她不喝水,避免上卫生间;课前带齐教案、歌片,无需来回走动。

  当时很多人认为招生不设门槛的合唱班,无非是凑一起“乐呵乐呵”。但事实是,自打开班起,朱老师便专业而系统地给她的老年学员们上课,从发声到气息,从识谱到节奏,从音乐处理到相互配合,由浅入深地引导、训练,让学员们逐渐掌握了一些演唱技巧和方法,越来越感觉到,用心歌唱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快乐。跟朱老师学唱歌,过程比结果有意义,学习比成就更重要;过程体验了进步,学习丰富了人生。虽然自己年近黄昏,但人生夕阳一样美丽。

  名声在外的合唱班,使老年学员们越来越有激情,他们学唱时的认真、热情、投入,让朱老师非常感动,但却也让朱老师感到担心。因为合唱班的学员,年龄大的超过八旬,年龄小的也接近六十,而且多数人有不同程度的心脑血管疾病。若情绪过分激动,很可能发生意外。怎么才能既让学员们尽兴、开心,又可以把风险降到最低。朱老师不仅自己冥思苦想,又多方请教学习,慢慢总结创新出一套“唱前活动保健表演操”。所谓“唱前活动保健表演操”,即选择一首曲调平缓,节奏较慢的歌曲,再配上一定身体动作,边唱边表演,从而达到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除此之外,朱老师还有一个课前必问环节,问哪老人血压不平稳?哪位身体不舒服,如果有这种情况,高声区不准唱。正因为朱老师的细心周到,老人的孩子们都积极支持父母参加合唱班,有的老人参加了一期又一期。市民学校的负责人说,朱老师的合唱班办了十五年,十五年期期爆满。

  市民学校的合唱班名声在外,社区干部找到朱老师,问她能不能在社区也办一个合唱班。社区干部说,如果合唱班办在社区,身体不很好、行动能力差的老人也可以就近参加了,这是他们的期望。“可以,我朱绍梅为社会服务没有别的本事,只有唱歌教歌的本钱,只要大家需要我,我愿意尽百分百的力量。”就这样,浦口道社区老人合唱班成立了,每周半天的活动,深感老人喜爱,说合唱班是他们的“精神家园”。

  十五年来,合唱班对老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和作用呢?发生在合唱班的两个感人的“故事”,可谓是最好的解答。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位患心脏病的阿姨。她羡慕别人唱歌,自己也想唱歌,但却怕身体承受不住。她问朱老师 “这些年连楼都很少下,我还能唱歌吗?”朱老师笑着告诉她,她也教过患心脏病的学员,只要控制好运动量,选择平缓温柔的歌曲唱,不仅不会产生危险,而且还对健康有帮助。“真的吗?”“不信,你试试。”后来朱老师就专门为她“量身订做”了几首适合她唱的歌曲,鼓励她一点点增加歌唱时间和演唱难度。几年后,这位阿姨不仅歌唱的好了,病情也有了明显改善。

  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身患绝症的大爷。当年,手术后的他情绪非常不好,对自己悲观,对他人冷漠。虽然医生再三对他说,保持快乐心情很重要,但他怎么也走不出内心阴影。就在这时,有人建议他参加市民学校的合唱班。抱着“有一搭无一搭”的心理,他走进了朱老师的合唱班。自从了解了这位大爷的情况后,朱老师总是貌似无意却有意地在课上给他留一段时间,请他表演“独唱”,以增强他的自信心。后来这位大爷得知了朱老师的良苦用心,感动地说:“朱老师,自打参加合唱班,过去的悲观情绪一扫而光,现在我过的每一天都是快乐的。我明白了人都有生命终结的那天,我不能把控生死,但能把控快乐。”后来,这位大爷的癌症还是复发了。那天,已感到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他,最后一次走进合唱班,对朱老师说:“我还想最后唱一次歌,然后带着快乐走到生命尽头。”朱老师流泪了,她搀扶着这位大爷,唱了一首又一首,直到大爷把想唱的爱唱的都唱完。老人去世后,他的孩子告诉朱老师,老人走的很平静很安详,是带着快乐离开的。

  有很多人看来,年过七旬的朱老师那么快乐,生活一定非常如意。其实,命运并没有厚爱她,相依相伴的丈夫去世后,六年前,正值年富力强的大儿子突发脑干出血,虽然保住了生命,但却完全失去了自理能力,如今仍连翻身的能力都没有。朱老师坦言,那段时间她很绝望,整天以泪洗面。两个月后,学员们集体来看她,说合唱班离不开她,恳请朱老师务必还要回到讲台上。在这种情况下,朱老师安排好儿子,万般无奈地回到讲台上……是学员们无情?是他们自私吗?“不是,后来我才明白,学员们想把我痛苦中拉出来。果不其然,从那以后,我的心情好多了,课不耽误,孩子也照样精心照料。”

  朱老师说,虽然做了十五年志愿者,但却不知自己是否感动过他人,但她却时时被感动。比如魏景莹,几来年一直义务帮她一起照顾儿子。魏景莹只比她的儿子大几岁,刚退休不久。需要给男病人擦身、接尿的活儿,护工都难找,她却像对自己亲人一样,热心、细心、耐心,一帮就是好几年。再比如,孩子住院时每天近万元的治疗费,压得她喘不过气。这时,班里的学员主动为她集资。虽然千余元不算多,但那是他们的一片爱,对她来说比金子还珍贵。“可想而知,身边有那么多人关心我、理解我,所以虽然生活中有痛苦,我依然感到快乐,这就是我做了十五年志愿者,而且还想继续做下去的原因。”

进入网友互动

来源:天津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