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良碧
  八旬老人7年针织衣帽送孤寡
  助人为乐
  贵州
  2014年8月
3.jpg
人物故事:

  弋良碧,女,布依族,1935年12月生,1960年7月毕业于贵州农学院(现贵州大学)农学系,毕业后分配在长顺县农业局工作,1991年退休。

  在基层工作的30多个春秋,她爱岗敬业,兢兢业业,不畏艰苦,在农场工作的25年间,她主要从事农作物的品比试验及良种繁育推广,推广示范项目14个,品比试验31个,期间繁育各种品种近13万公斤、推广11.8万公斤,推广技术措施93项,写出技术资料149份,弋良碧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广大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做了许多试验均取得成功,多次连续获得省、州、县的表彰。1983年7月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人事部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颁发的在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从事科技工作的荣誉证书;1987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牧渔业部颁发的农牧渔业技术推广先进工作者荣誉证书和农技推广荣誉证章一枚。

  1991年,弋良碧老人在县农广校正式退休,本来可以安心享受晚年生活的她,却又开始了她繁忙的公益事业。她利用业余时间坚持参加志愿者服务和各项公益活动,主动关心帮助孤寡老人和贫困儿童,以自己的行动弘扬了“奉献、有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和中华民族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她热衷于参加各种自愿者活动和县委、县政府组织的各项公益活动,每次县里组织公益活动,她总是不会落下。

  2003年6月老人以68岁的高龄参加了县里组织的志愿者支教活动,到离县城十多公里的威远中学支教,后来因老伴生病需要照顾,支教活动维持了半年。老人虽然年龄大,但思想却十分“前卫”,她不愿和子女们住一起,一则不想给他们麻烦,二来经济上可以更独立一点,这样就可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家人也知道她的脾气,也就随了她的愿,让她和老伴一起居住,只是定期去看看她。弋良碧时时刻刻关注着农村贫困家庭,关心他们的吃住。虽然都领着退休工资,但生活却过得十分节俭,家里收集的书报都舍不得扔,都要留下来换了钱后再寄给需要帮助的人;每次去亲戚家都会收集一些穿不了的衣服,洗净后送给农村的贫困家庭,给他们遮寒,当劳动服穿。

  2005年9月老人因跌伤股骨、行动不便,加之耳朵不好,很少出门,但这并不影响老人继续行善。她每天都要关注国内外大事,特别是《贵州日报》、《黔南日报》、《今日长顺》等报刊每期都不会错过,她常常通过新闻报刊“寻觅”一些需要帮助的信息,家里人也不知道她到底帮助了多少人。去年9月,弋良碧在《贵州日报》看到松桃自治县九江乡地安村一对夫妇自办“家庭敬老院”,无偿收养8名孤寡老人的事迹报道后,在家人的帮助下主动联系省民政厅,给“家庭敬老院”寄去了8顶帽子和一些钱物。“5.12”汶川地震和“4.14”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她积极参与爱心募捐,慷慨解囊,并号召大家为灾区捐款,全力支援灾区人民,以实际行动为抗震救灾出一份力发一份光。弋良碧经常教育自己的晚辈“一切要以工作为重,现在加点班就可以换来明天的小康生活”、“办事要有个计划,特别是办群众的事”、“有事给我打个电话就行,要把心思多放在工作上”……老人还长期关心帮助长顺福利院的老人,连续三年多为福利院的老人们送去亲手织的帽子、袜子等物品。每到天气转凉的时候,她都会准时出现,送来自己编织的“温暖牌”礼物,福利院有27位老人,弋良碧就编织27份礼物,这对腿脚不便的她来说,是需要付出很大努力的。因为老人的股骨受伤,不能长坐,打一双袜子需要很多天才能完成,她每年为了织这30多份礼物,从年初就要开始准备,大半年才能完成。虽然数量少,价值也不高,但每一又袜子都是老人一针一线织出来的,老人说:“我不愿锦上添花,我只愿尽我所能做些我力所能及的事,帮助了别人,快乐了自己”。

进入网友互动

来源:贵州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