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运娇
好嫂子照顾失明小姑59年
孝老爱亲
广东省
2017年11月“中国好人榜”
人物故事:

  在我们中国老百姓的家庭里,有两种关系最多矛盾、最难相处。一是婆媳关系、一是姑嫂关系。而陈运娇,这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照顾双目失明未出嫁的小姑长达59年。59年间,无论是新娘子的陈运娇、还是生育了四个小孩、面临婆婆家一大家子十几口人在一起吃饭,家庭困难的陈运娇,以及兄弟分家后的陈运娇,和丈夫去世的陈运娇,59年里,无论生活在那个阶段,这位嫂子都没有丢下双目失明、身患残疾的小姑子,始终让小姑子跟随着他,如慈母一样照顾着、抚养着双目失明、生活不能自理的小姑彭细群。陈运娇用自己勤劳、善良、节俭、包容、同情和坚毅,为小姑彭细群筑起了一个最温馨最温暖最安全的家。如今,嫂子陈运娇81岁了,小姑彭细群74岁了,从花样年华到耄耋之年,农村生活富裕了,小姑彭细群也可以按五保户由村里的养老院养老送终,不再用陈运娇负担,陈运娇也可以享享清福了。可59年的风风雨雨,59年的无怨无悔,59年的不离不弃,59年的生死相依,这对姑嫂早已离不开彼此,共同演绎着“爱亲”这个“亘古不变”的话题!

  1958年,22岁的陈运娇嫁给了始兴县太平镇白石坪村彭屋组的退伍军人彭开球。彭开球在家中排行老二,大哥成家后已经搬出去了,当时家里上有一个母亲,下有一个弟弟和两个妹妹。

  新婚第二天,彭开球拉着一个小女孩逗她玩。但是小女孩奋力向后逃避,同时咬紧嘴唇一声不吭。陈运娇剥开一颗糖,塞进小女孩的嘴里,这个小女孩就是彭开球最小的妹妹彭细群。说起彭细群,还有一段令人揪心的经历。还未满周岁的时候,不知什么原因彭细群哭了整整一晚,第二天眼睛就看不见了。那时还没有解放,医学不发达,彭细群的母亲带着她四处投医也没能把眼睛治好。

  1949年9月,彭细群6岁的时候,母亲听说刘镇营建了福音堂不仅给治病,还给孩子们上课收留残疾儿童。于是母亲背着彭细群来到福音堂,把孩子托付给了福音堂。二十多天后,由于饶纪绵率部在始兴县城举行武装起义,福音堂的传教士带着孩子们前往韶关躲避战乱。这时彭细群的母亲又听到了一些谣言,说福音堂是骗人的,积德行善只是幌子。母亲发疯似的赶到福音堂,福音堂早已人去楼空,有知情人告诉她母亲福音堂的传教士带着孩子们去了韶关的福音堂,于是母亲一路狂奔赶到百里外的韶关。终于找着了彭细群,母女俩抱在一起失声痛哭。顾不上休息,母亲连夜背着女儿跌跌撞撞地赶回家中。那天,到处都能听见枪炮声,正是解放军南下解放始兴县城的时候。这一次的经历给彭细群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心理阴影,从此她把自己封闭起来,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恐惧。

  了解了彭细群的不幸身世后,陈运娇很同情这个小姑子,把自己结婚时置办的新衣服都给了彭细群穿,邻居看见了开玩笑地说:“细群啊,瞧你穿的,是你嫂子结婚呢,还是你结婚啊?”逢年过节的时候买了一些糖果,也全部给了彭细群,她那个装糖果的小木箱,不知馋死了多少小孩。就这样,不管是吃的穿的还是用的,陈运娇处处为小姑考虑周到。

  虽然嫁到彭家不仅要赡养婆婆还要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这种重担让人喘不过气来,但是陈运娇却觉得很开心,因为自幼孤苦无依的她总算找到了家的感觉。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陈运娇辛勤地操持着这个家。张罗着让弟弟成家了,找到好人家把大妹嫁出去了,还得喂养一个接一个生下来的孩子,日子在平淡和苦涩中度过。

  即使日子过得再苦,陈运娇也惦记着小姑的病情。1962年,听说县城十字街附近的杨爷庙有人能治眼病。于是陈运娇邀上大嫂用一只箩筐抬着彭细群去看病,一路上引来不少围观者,可是医生诊治后说,时间太长了,眼球已经萎缩了,没法治了。第二年,陈运娇又听说顿岗农场有一个老中医能治眼病,于是她邀上大哥,乘坐村里运砖的拖拉机把彭细群带到了顿岗农场,但是结果还是同样的没得治。

  转眼间,陈运娇嫁到彭家已经12年了,她有了4个孩子,彭家老三也有4个孩子,加上婆婆和小姑,十几口人在一起吃饭实在是太不容易了,于是只好分家。婆婆为了不拖累儿媳,坚持要自个儿过,而小姑早已离不开二嫂了,只愿意跟着陈运娇过。但是此时陈运娇心里却犹豫了,这些年彭开球在大队里上班顾不上家里,自身子女就多,再加上随时需要人照顾的小姑,这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啊。

  陈运娇希望找一个好人家把小姑嫁过去,可是彭细群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恐惧,死活不肯离开这个家,彭开球也怕妹妹到别人家受委屈,陈运娇只好答应小姑留下来。

  1971年,彭开球调往几十公里外的南雄县农机公司,每月有15元的工资。但他是孝子,把每个月的工资分成三份,自己留5元,给母亲5元,剩下的5元给陈运娇。陈运娇每个月总是一分不少地把5元钱交给婆婆,自己和孩子省吃俭用地用自己挣的公分钱。

  分家后不久陈运娇又生下两个孩子,挣的工分加上丈夫给的钱早就不够用了,于是年年成为村里的“超支户”,每年养的两头大猪到了过年都被牵到生产队里抵债了。孩子们常常吃不饱饭,喝稀粥那是常事;零食从来不买,连几分钱一根的冰棍在孩子们眼中都是奢侈品;由于孩子多,没有钱给孩子们买鞋,他们成天赤着脚跑来跑去,有一次天太冷了,大女儿赤着脚走进石灰池里取暖把脚烧伤了……

  在这段最艰难的日子里,陈细群一如既往地照顾着小姑,从不让她挨饿受冻,甚至过年的时候,她的小木箱或多或少定然有糖!

  1978年,彭细群听说瑶村垇有一间政府办的福利院,她主动提出要去福利院。陈运娇两口子一致反对:“以前那么苦都熬过来了,现在孩子们渐渐长大了,生活马上就会变好,这时候怎么能把你送走呢!”

  时间如流水般消逝,孩子们一个个长大了,有出息了,纷纷到大城市安家立业。遗憾的是丈夫彭开球退休后没多久就离开了人世,走的时候还担忧自己的妹妹。陈运娇含泪在老伴的耳边轻声说:“你放心,这么多年了,细群已经是我最亲最爱的人了,她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她。就算有一天我到了讨饭的地步,我也不会丢下她!”

  2008年,彭细群评上了“五保户”,这时候的彭细群可以选择独立出去,由政府管吃管穿管住管医还管身后事;而陈运娇也可以不用管彭细群了,可以跟有出息、孝顺的孩子们到大城市居住,安享晚年。而几十年的相处,二嫂陈运娇和小姑彭细群两个人早已离不开彼此。于是陈运娇拒绝了孩子们接她到城里居住养老的好意,仍然选择和小姑生活在一起共度晚年......

  二嫂陈运娇就像一盏明灯、一位慈母。嫂子用慈母心,59年风雨半世纪里,为彭细群照亮整个世界!

  我们这个社会,需要这样的“好人”、“楷模”, 需要他们示范引领,推动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59年“孝老爱亲”引领带动的力量是巨大的,意义是深远的。陈运娇事迹已深深的影响带动着她周边的人,始兴县已形成了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

来源:广东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