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克英
八旬老人精心照料瘫痪女儿51年
孝老爱亲
江苏省
2017年9月“中国好人榜”
人物故事:

  人物简介:朱克英,女,1934年1月生,金湖县黎城镇西苑社区居民。

  事迹简介:52年前,朱克英的大女儿赵亚梅与苏北地区不少儿童一样患上了流行性脑膜炎,在当时缺医少药很难救治、不少人家选择放弃的情况下,朱克英背着她到处求医问药,精心护理,最终将其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使其成为那批流脑患儿少有的几个幸存者之一;赵亚梅虽然捡回来一条命,但却从此终身瘫痪,失去自理能力。朱克英52年如一日,精心照料瘫痪女儿,为其洗脸擦身、喂饭喂药、修剪指甲、洗尿布、清理大小便……使其成为那批流脑患儿中唯一一个活到今天的人。

  正文: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流行性脑膜炎在苏北地区肆虐,一批批儿童被感染得上此病。那时缺医少药,连卫生院的医生都不知道这是什么病,更没有对症治疗的药,大多数流脑患儿因为无法救治而很快死亡。

  赵亚梅是朱克英的大女儿,从小就聪明伶俐、活泼可爱,1966年8虚岁,就已经上二年级,还是班上的班长,深得父母的宠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朱克英在镇上的商店工作,她的丈夫在高邮市工作,中间隔着高邮湖和宝应湖,在当时回家一次要二三天时间,他一年回家不到几次,因此赵亚梅从出生起就主要靠着母亲一个人照料。

  天有不测风云。就在那年的5月,病魔却降临到这个小姑娘身上,赵亚梅在他家当时住地——金沟小镇上,不幸第一个患上了流行性脑膜炎,先是突发高热、怕冷,后来头痛、呕吐,面色青灰,四肢冰凉,频繁抽筋,昏迷不醒。朱克英随即把她抱到卫生院救治,七八天过去了,赵亚梅的病情没有任何好转;朱克英赶紧背着赵亚梅,徒步10多公里,来到县医院求医,当时正是“文革”爆发期间,有医疗技术的医生被押去批斗,医院里无名医诊,无药可治,赵亚梅住院2个月,病情不仅没有得到控制,反而愈加严重:一旦抽搐,身体就卷缩起来,一句话也讲不出来,眼珠子一下也不动,牙齿咬得紧紧的,水都进不去,朱克英用勺子撬开她的嘴,将粥汤一点一点慢慢润进去,就这样,慢慢往前度日,希望能够维持她的生命,可是,赵亚梅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几个月后已经骨瘦如柴,只还有一口气,频临死亡。别人看了都说这孩子看不好了,人家得这种病的孩子都放弃治疗了,也无奈地劝朱克英放弃吧,可是朱克英说:“只要孩子有一口气,当妈的怎能放弃呢!”只要能把孩子救过来,她宁愿付出自己的一切。她先后抱着孩子到高邮、扬州、南京等地到处求医,来回奔波。

  第二年8月的一天,正当朱克英眼看女儿无救、陷入绝望的时刻,丈夫一天传来好消息:听说扬州的苏北人民医院有一支医疗队送医下乡要到邻近金湖的宝应县,能看这种病;第二天,又有一名同病、同在县医院求医的患儿的家长,从宝应湖农场给朱克英捎来信,说医疗队正住在宝应县沿河集镇。朱克英冒着酷暑,带着一床小被,背起女儿,划着小船,挥汗如雨,连夜赶到沿河集镇卫生所。次日早晨,医疗队的专家给孩子做检查诊断后,连连摆手:“这孩子病太重了,没有希望了。”不肯接收,推手不看。朱克英不肯罢休,苦苦哀求,先是感动了宝应县卫生局的主要领导,该领导帮助她向医疗队求情,最终感动了医疗队的专家,同意给孩子看病。可是当时没有治疗流行性脑膜炎的特效药,医疗队也主要运用传统的中医疗法——针灸治疗,主治医师朱大夫每天给赵亚梅做2次针灸治疗,说来真是神奇,没过七八天,赵亚梅的眼珠子开始能动了;过了半个多月,赵亚梅抽搐越来越少了,牙齿松开了,水能喝进去了,稀饭能吃下去了;又过了一个多月,赵亚梅终于能喊妈妈了,身体开始长肉了。

  给孩子治疗期间,朱克英母女俩就在卫生所的一间破房子里住下,只有一张很小的床,加之孩子身上有不少伤痛,朱克英每天几乎24小时手捧着她,夜晚只能躬着身子,斜躺着睡觉;破房子不挡风雨,到了秋天和初冬,房子里很冷,冻得她浑身打哆嗦,她只能用那床小被将孩子紧紧裹住,实在坚持不了,就抱着孩子在破房子里来回小跑取暖。

  因为过去病情得不到控制,赵亚梅一旦抽筋,左脚就会不由自主地乱碰,以致经常将她的左脚皮碰破流血,屁股上也长了褥疮,身体上有许多伤,朱克英在医生的指导下,天天用棉花纱布,给孩子清创,在较短的时间里,孩子的外伤就痊愈了。当时生活非常艰苦,朱克英只能给孩子熬稀饭吃,没有钱买肉给孩子吃,偶尔花2角钱,买来猪网油中间的胰子,烧汤给孩子喝。

  就这样,经过4个多月的针灸治疗,加之朱克英的精心护理和调养,终于保住了孩子的小命,到这一年的冬月底出院时,孩子已经能说话,能认识人,能坐起来,还能自己穿衣服。回家调养了一段时间,朱克英千方百计给孩子增加营养,孩子的身体逐渐恢复,体重增加到近20斤。

  赵亚梅的命虽然保住了,但却留下终身瘫痪的严重后遗症。从此,朱克英天天给她按摩推拿,帮助她进行康复训练,使她的右腿逐渐能够站立并且移动,右手也能有劲抓拿东西,能用右手拿勺子吃饭。尽管如此,孩子也只能整天坐在床上,她很想外来看看,朱克英当然知道孩子的心思,就自己动手,用木棍钉一个方框,再用草绳编织,自制了一张“绳床”,让孩子坐在“绳床”上,自己用右脚和右手同时用力,就能移动身体,挪到外边看看。为了让孩子白天自己大小便,朱克英又自制了一种痰盂,孩子坐在上面,痰盂就在下面,只要将孩子抱上去,孩子就能自己大小便。癫痫病是另外一种后遗症,起初那几年,赵亚梅的癫痫病三天两头发作。孩子久病,母亲成医。朱克英不仅懂得给孩子喂什么药,还知道一旦受凉就会引起癫痫病复发,因而她非常注意给孩子保暖,后来赵亚梅的癫痫病发作就越来越少了。

  30年前,赵亚梅夜间用的尿布,赵亚梅和两个弟弟妹妹的脏衣服,天天早上要洗。当时小镇上没有自来水,只有一个供居民淘米、洗菜、吃水的公共码头。朱克英为了不影响街坊邻居的生活用水,自觉将尿布和衣服拿到离码头很远的大河里洗,那河边杂草和芦苇丛生,比较脏,朱克英只好爬到河中间去洗,时间长了,她两条腿被感染上了血丝虫病,虽然作了治疗,但是病毒还在,时至今日,两条腿仍然又红又肿,一旦站立、走路时间长了,就会发病,只有将两条腿抬高才能缓解一些,可是她要不断为孩子喂饭喂水、洗脸擦身、端屎倒尿,哪有时间歇歇腿呢?

  赵亚梅得病时,朱克英的二女儿刚刚2岁,四年后,小儿子出生。朱克英一个人既要上班,又要照顾残疾的大女儿,还要照看抚养两个小的,非常劳累。后来丈夫得病过早地离开了他们。家庭有一个残疾孩子和两个未成年的孩子,不仅精神负担非常大,而且经济负担也很沉重。但是朱克英以伟大的母爱和顽强的毅力坚持着,不仅将大女儿照料得舒舒服服,而且将两个小的拉扯成人。

  1989年,她退休了,才30元退休金,同龄的老人们都快快乐乐欢度幸福晚年,而她还在为残疾的孩子和未成年子女辛苦地忙碌着,她独自在自己家里开起了小商店,以补贴家用,维持生计,他家的门朝北,每到冬天,寒风扑来格外冷,她的脸、手、脚都冻破了。后来两个小的都先后结婚成家了,孩子们舍不得她,劝她不要开了,可她为了让大女儿以后能生活得好些,她还开着小商店,一直到1999年,才在儿子和小女儿的“绑架”下,将她和大姐一起带到县城居住,以便相互照应,减轻母亲的负担。

  2003年的一天,赵亚梅坐在床上斜着身体伸手去拿掉在地上的衣服时,不慎从床上跌落到地上,从此,她中风了,她自己不能像以前那样右腿右手能够带力,不能坐立,不能翻身,身体越来越僵化,朱克英再也抱不动她了,她大小便开始失禁,只能在床上大小便了。因为癫痫病等需长期服药,大女儿的牙齿咀嚼功能大大退化,只能吃流质食物。长期卧床,大女儿的身上异味难闻,一般人不敢靠近。这些给朱克英的照料增加了更大的难度,而且,随着年龄越来越大,照料就越来越吃力。可是朱克英仍然像过去那样精心照顾着大女儿,并且更加细致入微。每天吃饭、喝水、吃药都是她喂,白天要给她换三四次尿布,每次都要擦洗身体一遍,每天要洗尿布一大盆;夜晚要换尿不湿两三次,给她翻身拍背一两次,从没有睡过一个完整觉;抱不动,怎么办?为方便上下,她将女儿睡的床腿锯掉一截,每当换尿布、擦身体时,她先是从前面吃力地推起大女儿,操起双腿,然后在推着身体往前靠,每次都搞得气喘吁吁,一阵忙活下来就是一身汗。由于她及时清洗,大女儿一直没有生过褥疮。

  大女儿瘫痪52年来,朱克英哪里也去不了,一直守护在她身边。由于几十年的劳累,朱克英的身体大不如以前了,最近十多年里经常生病,可为了照料大女儿,她小病慢慢拖,大病也想挨,不肯去住院。77岁那年,胃病复发,胆结石发作,在子女的再三劝说下,才住院做了手术。住院7天,她不问自己的病情,而是时刻惦记着大女儿,天天问大女儿是否吃药了,是否吃饭了,尿布是否换了,睡眠怎样等等,手术后还在淌胆汁,一直到6个月后才完全康复。她生病住院期间,因子女要照顾她,只好请保姆照顾几天,可等她出院回家后,发现大女儿的身上已经搞破了两三处。她很伤心,发誓以后不要保姆照料大女儿。有人劝她:“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活几年?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照料大女儿了。”她听后非常生气。后来,随着年龄越来越大,邻居劝她请个保姆照料大女儿,可她坚决不干,她说:“不要说我经济困难请不起保姆,就是不困难,我也不请保姆,因为保姆不如我那样细致周到,只要我有一口气,有一点力气,我就要服侍大女儿一天。”如今,让大女儿活下去的信念仍在支撑着她,她豁达开朗,正面阳光,积极乐观面对每一天的生活,从不说困难,从不抱怨,以顽强的毅力坚持着,要与大女儿相依为命到生命的最后一天。

  亲朋好友除了劝朱克英找保姆以外,还劝她把女儿送到养老院里,毕竟像赵亚梅这样的情况,是在政府帮扶范围内的。朱克英又摇了摇头:“不行啊,养老院的人就是再细致,也不会像我这个当妈的这么细致。何况我服侍她这么多年了,她的情况和习惯,没有比我更熟悉的人了。我还没老到做不动的时候,就不给政府增加负担了,还有许多比我们更不容易的家庭需要政府去关爱呢。”

  朱克英的小女儿、儿子和街坊邻居在接受采访时都说,52年前赵亚梅能活下来,是个奇迹;能活到今天,更是个奇迹。而创造这个奇迹的人,正是她的母亲——朱克英,只有这种伟大的母爱,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来源:江苏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