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翠珍
孝心农妇13年悉心照顾偏瘫公公
孝老爱亲
山东省
2016.5
人物故事:

  人物简介:

  刘翠珍,女,1952年6月出生,肥城市边院镇岔河店村村民。

  事迹简介:

  刘翠珍十三年如一日地照顾患有脑血栓后遗症不能自理的公公,无怨无悔,孝心感染着周边群众。她用十多年的实际行动,演绎了一个“久病床前有孝媳”的感人故事。孩子也以她为榜样,传承了“孝”的良好家风。她是家里的贤内助,也是街坊四邻相处的好榜样,她用羸弱的肩膀为家撑起一片晴空。

  正文:

  走进岔河店村,一提起刘翠珍,邻里乡亲没有不知晓的,各个竖起大拇指,交口称赞她的品行。

  “她的公爹,虽已多年瘫痪在床,但仍然精神矍烁,容光焕发。老爷子到现在还130多斤呢,这多亏了刘翠珍无微不至、日夜不停地照顾。可以说,没有她,老人不可能撑到今天。亲生女儿又能怎样?做到这一步,刘翠珍确实不易呀!”岔河店村计生主任王寿亮说到。

  她用十多年的实际行动,演绎了一个“久病床前有孝媳”的感人故事。2013年,她毫无争议地入选边院镇岔河店村善行义举“四德榜”,被高票评选为最美好儿媳。

  刘翠珍20岁嫁进刘家,育有一儿一女,至今已有44年。本应和和美美的幸福家庭,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2002年,刘翠珍81岁的公公突发脑血栓,经过抢救,命算保住了,但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偏瘫卧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而且因脑部受到损伤,变得寡言少语,性情也愈发狂躁,神智已经模糊不清。从此,儿媳刘翠珍日夜坚守,寸步不离地服侍在公公身边,这一照顾就是13年。

  她每天不厌其烦地重复做着琐碎“枯燥”的照料工作。特别是穿衣和喂饭,一开始没少让刘翠珍犯难、着急。她比较瘦小,别说穿衣,单是给老人翻身都累得出一身汗,她想了很多办法练手劲,“穿得次数多了,现在不知不觉手上就有劲了,也掌握了些技巧,即使是冬天,也能让公公轻松舒服地穿上衣服。”对于给老人喂饭,他俩每次都像“打仗”一般。每当刘翠珍给他喂饭时,他就滑着轮椅来回动,乱抓乱扯,时常打翻饭碗,边吃边吐,很少安稳地吃饭。这时,刘翠珍总是慢声细语,像哄孩子一样哄着公公吃完饭,再收拾残局。

  “公公是从苦日子熬过来的,我丈夫三岁那年,婆婆去世,是他独自一人抚养着两个孩子长大成人。他为儿女付出了一生,现在老了,照顾他是做儿女应当应分的事。老人在,家才更完整。”说到动情处,刘翠珍眼中泛着泪花。

  孝在坚持中凸显厚重,孝在细微之处见真情。在常年的相处照料中,刘翠珍对公公日常的一些微小动作、表情格外留意,几乎都“了如指掌”。公公张着嘴发出“啊啊”声时,表示是要喝水,公公拍打肚子时,表明是要上厕所了……“公公失去自理能力,平时都会提前准备好便盆,因为稍晚一步,就会拉尿在裤子上。”刘翠珍说。

  现今64岁的刘翠珍本到了享清福的年龄,却仍不停操劳、每日忙碌:端水喂饭、洗头擦脚、擦屎端尿、扇凉哄眠……日复一日,不曾间断,精心细致地照顾着老人,但从没喊过苦叫过累,她用最质朴的行动书写着“孝顺”二字。

  孝在传颂中放射光芒。对于孩子,刘翠珍深深懂得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子女。

  刘翠珍的儿子发现爷爷长年卧病在床,天好的时候也没办法下床四处转转看看,心里十分难受。2010年夏天,她的儿子悄悄地去到市里残疾人专卖店,给爷爷买了一台多功能轮椅,不仅能推着爷爷到处逛逛,呼吸新鲜空气,舒缓压抑情绪。同时,还能借助轮椅进行简单的肢体按摩和身体康复训练。“母亲的言传身教,让我深刻地理解了‘孝顺’的含义,我以母亲为骄傲。”刘翠珍的儿子坚定地说。

  芝兰馨香,美德流芳。刘翠珍用超越血缘的守候让孝道之花傲然绽放。大爱无言,一个平凡妇女,用坚实的臂膀扛起家的重担,用孝心托举起老人晚年的幸福生活,用行动换来人世间的至善至孝,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敬老孝老乐章。

来源:山东文明办